在西方文明里,頭代表理智,心代表情感,這種隱喻與表述在文學影視作品中屢見不鮮。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研究人員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不只是簡單的抽象邏輯建構,在現實的信息處理過程中,人們也會理性地看待放在網站、版面上面位置的信息,而感性地對待網站、版面位置偏下的信息。為此,他們做了6個實驗證實了這一點,這為市場營銷人員提供了提升廣告效果的新視角。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給被試看不同的食品廣告,結果表明,需要調動理性思維的品牌信息放在廣告版面靠上的位置和需要刺激感性情緒的食品圖片放在廣告版面靠下的位置,都有利于提高食品的購買率。
在另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新聞網站中諸如“科技”之類偏理性信息的新聞安排在網站靠上位置會得到更多受眾的喜愛。與此類似,諸如“娛樂”之類偏感性的新聞安排在網站靠下位置則更受讀者歡迎。
如何抓住90后的心?
“裝逼”已成為90后們最常用的口頭禪之一。一個不太文雅的詞卻間接反映出90后的特質。90后們不太把自己當作“權威”,當然他們也不喜歡別人標榜“權威”,不喜歡別人“俯視”自己。直接、感性、好玩與口語化是90后們喜歡的溝通方式。“你若端著,我便無感”。 “能不能和我們一起玩耍”是與90后溝通的關鍵。品牌應該學會從90后的日常生活情境入手,讓他們感覺到品牌可以為我當下的生活帶來美好或者幫助我實現一個可觸及的短期目標。
90 后更注重產品的高品質與體驗細節。對品牌與體驗細節的把握是贏得他們的關鍵,而非品牌知名度的大小。一個注重體驗的“小品牌”在營銷傳播過程中突出對細節與品質的專注往往比不注重細節的大品牌更有說服力。從情感層面看,90 后是更加“感性”的一代,品牌在營銷傳播過程中更需要做“更走心”與更細膩的傳播,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引起90后對品牌的情感共鳴。
在網絡虛擬世界里長大的90 后一代是害怕寂寞的一代,他們更渴望在“圈子”里尋找存在感與認同感。不是一個“圈子”的東西真的很難打動他們。品牌希望實現對90后的更為精準與打動人心的營銷,首先要深入理解90 后們的“圈子”和“亞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個性張揚”、“叛逆”或者“非主流”這些針對90 后的表象描述。
在對90后群體營銷溝通過程中,“好玩”、“新鮮”與“酷”并非內容與形式上的全部,品牌更需要通過“深度”內容去刺激90后去思考與討論,引發他們的共鳴。
90 后是伴隨著ACG(漫畫、動畫與游戲)成長起來的一代,“二次元”構成了90 后的童年生活,是塑造他們成人之前世界觀的重要載體。深刻理解“二次元”是品牌做好90 后營銷的一個重要前提。(益普索)
制造業的數字化革命
目前,數字化革命正在攻破制造業的城墻,并且不斷攪亂媒體、金融、消費品、醫療和其他行業的原有秩序。業界和學界的領軍人物一致認為,數字化制造技術將會改變產業鏈的每個環節:從研發、供應鏈、工廠運營到營銷、銷售和服務。設計師、管理者、員工、消費者以及工業實物資產之間的數字化鏈接將釋放出巨大的價值,并徹底刷新制造業的版圖。
然而,盡管制造業產生了比其他任何行業更多的數據,但很少有公司能充分利用。例如,某油氣公司有99%的數據被丟棄,因此未能為決策者所用。傳統的汽車制造商和Uber的共同點是都在開展人員運輸的業務。汽車制造商利用一個世紀以來的經驗,通過工廠車間和展廳來滿足這一需求;Uber通過智能手機使乘客和汽車配對,無需鋼鐵、玻璃、橡膠和銷售員,僅使用數據就能滿足乘客的交通需求。Uber誕生僅5年,其價值就已超過500億美元,擁有的數據、算法和廣闊的增長前景已經讓它比一些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商所有的實物資產、知識產權和品牌都更具價值。
在未來十年里,數字化制造技術將會使企業通過“數字線”連接實物資產,促進數據在產業鏈上的無縫流動,鏈接產品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從設計、采購、測試、生產到配送、銷售點和使用。(麥肯錫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