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目標】
對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在記敘文中學會運用。
【技法指津】
《敕勒歌》中“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名句之所以讓世人稱贊,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詩人由靜而動,變單調為多彩,使得草原的勃勃生機呼之欲出,讓人讀后流連忘返。可見,要想讓景物有靈氣,有神韻,吸引人,就要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使得筆下之景變幻多姿,美不勝收。
動靜結合是一種常見的寫景技法,它能使構成畫面的動態的景物和靜態的景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作用主要包括:一是增強畫面的動感,營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二是凸顯語言表達的藝術性,以獨特的形式,獨特的視角,表現獨特的情感;三是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某種心境、心態和情緒。只有讓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達到互通有無的境界,以靜來凸顯動的活力與靈動,以動來襯托靜的柔婉與淡雅,這樣的景物描寫才會更加傳神動人。
寫作時,同學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對事物的觀察要多角度
寫作時,對事物的觀察不應只關注靜態時的情態,而應從細處著眼,觀察動態時的情態,并把二者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事物的整體性與生動性。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中,作者既寫了動態的紫藤蘿仿佛在歡笑的情態,又以靈動的筆觸寫出了紫藤蘿的香氣迷人,給人以寧靜的感覺。兩者的有機結合,讓一樹充滿勃勃生機的紫藤蘿花如在眼前。同樣的道理。寫人時也可以采用動靜結合的角度來寫,即人的外貌,表情,姿勢等的描繪,要結合動作,語言等動的角度來寫作,這樣就能全面地突出人物的特點。
二、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寫作時,同學們應大膽創新,巧妙地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動靜結合,把自己獨特的感悟融于其中,創造獨特的效果。但需謹記:修辭手法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它是為動靜結合手法準備的。
綜上所述,同學們要根據文章的實際需要,靈活地選取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行文。要有所創新,這樣才能寫出有個性的文章,即用我的筆,寫我的心,抒我的情。
【牛刀小試】
老房子
□包森森
七歲那年的一天,我和伙伴們在家附近的巷子里亂躥,跑著跑著,我們似乎跑到了巷子的盡頭,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看起來很舊的房子。
房子前面有一個不大的花園,午后時分,陽光在地上篩下一地光斑,填滿了石磚間的縫隙。我往里頭看了看:一個不大的庭院里,一位老奶奶正坐在椅子上小憩。她的頭發全白了,滿臉的皺紋似乎在訴說光陰的故事。“來……怎么不進來呢?”老奶奶看到我們,微微地笑著說道。
見老奶奶這般熱情,我們便沒有再推托。緩緩步入庭院,我只覺這老房子和眼前的老人一樣,生命已進入垂暮之年。它靜靜地佇立著,墻面斑駁,窗欞上的雕花像是已經靜靜綻放了幾十個春秋。門口的陶盆里種著青綠色的蔥,一茬接著一茬,一個竹竿搭成的絲瓜架上爬滿了藤蔓。所有的花草樹木都靜得出奇,仿佛沒有什么能驚動它們似的。莫說是一株花、一棵草了,在這里,似乎連一粒塵埃也是寧靜的。所有的一切,都和屋檐下的老奶奶一樣,在時光里凝成了一動不動的雕塑。
我和小伙伴們東看看,西瞧瞧,總是覺得這老房子里藏著什么故事。聽老奶奶說,她自從十六歲嫁到這兒來,就一直住在這房子里了。幾十年的時光讓窗欞上的朱漆褪去了顏色,堅固的石墻出現了裂縫……“那后來呢?”我和小伙伴們急忙問道。“后來呀,我的老伴兒也走了,就剩下我孤孤單單一個人嘍!”老奶奶說到傷心處,就從懷里掏出一條手帕,擦了擦眼淚。
正在這時,只聽得絲瓜架上傳來一聲撲打翅膀的聲音。抬頭尋去,卻還看不到“始作俑者”。忽地,一個棕色的“小點”從綠綠的絲瓜葉深處飛出,飛到屋檐上,嘰嘰喳喳地唱起歌來。起先只有一只,接著,這歌聲把遠遠近近的麻雀都招來了,在屋檐上蹦蹦跳跳,像極了躍動的音符,把整個院子都叫得熱鬧起來。我和小伙伴們在院子里玩起了捉迷藏游戲,跑著,笑著……直到我們滿頭大汗的時候,才恍然發現,麻雀早已不知在什么時候飛走了。庭院在一眨眼的工夫里又靜了下來。
夕陽西下,老奶奶坐在椅子上,瞇著眼睛,好像睡著了。我們不由得放輕了腳步,悄悄地離開了這座靜謐的老房子……
點評:本文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描寫了一座遠離喧囂的庭院,表現出一份別樣的安寧和靜謐。前文中,作者極力表現老房子寧靜的一面,仿佛定格后的畫面,惹人遐想;文章后半部分,幾只麻雀的突然闖入,在寧靜中掀起了波瀾,更加襯托出老房子的安靜。
【誤區提醒】
在寫作文時,如果只寫靜景,不能恰當地運用動詞,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滯,難以收到動態化的效果。同樣,我們在寫景或寫人時,若只寫動態的景物,就不能很好地起到渲染氛圍、表達心情、塑造人物等作用。
【延伸訓練】
題目:走,去另一個地方
思路點撥:從題目中的“另一個地方”這點來看,文章除了應交代去的原因外,還要對另一個地方進行適當的描寫。在描寫時可以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通過“走”,寫下另一個地方的獨特景致,可以是靜的,也可以是動的,二者有機結合,描繪出另一個地方的獨特風景,從而表達個人內心的獨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