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
求學時代,對負責學生事務的老師,多少總有點畏懼與反感。我中學的訓導主任姓沈名咸曾。我們就在“曾”字的邊上加一個豎心旁,變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歡的意思。
沈先生兼任我們公民課。
第一天上課,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裝,線條筆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發出“咔咔”的清脆響聲,比起穿長袍布鞋的語文老師來,要神氣也洋派得多了。他點完名,開始說話了:“我的名字你們一定都知道了,我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他轉身在黑板上寫下“沈浩濱”三個字,接著說,“浩瀚的浩,海濱的濱。是我大學老師給我起的,廣大遼闊的意思。我很喜歡這個名字。”
我扭頭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濱”二字端端正正地寫在筆記本上,卻在下面寫了“號兵”兩個字,又很快地畫了一個大兵吹號的草圖。沈先生和氣地說:“今天是第一天上課,大家隨便談談。你們對學校的各項規則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起來很民主的樣子。
沈琪馬上就站起來大聲說:“請問沈先生,為什么住校的同學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讀的同學一定要穿,這不是不公平嗎?”
沈先生卻微笑著說:“我來解釋一下。本來,穿制服是為了整齊劃一,當然最好是全體同學一律穿制服。但學校為了體諒住校同學自己洗制服、燙制服忙不過來;不勤洗的話,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潔,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會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讀的同學,在校外要表現學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臟了可有家里人洗。”
沈先生給我們上的第一堂課,就博得同學們的好感,后來和沈先生接觸久了,我們對他也就佩服起來。
他在周會上向大家作報告時,常常喜歡把一只手圈成一個圈,放在嘴邊,好像可以把聲音擴大似的。我們頓時覺得他是名副其實的“號兵”。有一次我們就告訴他把他的名字“浩濱”改寫為“號兵”的事,他聽了拍手大笑說:“好極了,以后你們更得聽我的號聲,行動要迅速一致。”他說:“號兵是行軍時吹進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機智,要以全副精神投入號聲之中;就連學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號的工友,都要負責、守時,全校師生都得聽他的號聲。你看他吹號時全神貫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報曉的公雞,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沈先生的一席話,使我們對原來是開開玩笑的“號兵”的名稱,也領略到一層新的意義。
(節選自《母親的金手表》,有刪節)
欣賞感悟
這是一篇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本文以“我們”和沈先生的互動為線索,主要寫了兩件事:沈先生解答有關穿制服的問題與沈先生解讀“號兵”的含義,凸顯了沈先生的形象特征,表現了沈先生民主、平和、博學的教學智慧以及高超的教育藝術,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