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晗 胡書靈
摘 要:本文主要論述隨機性設計對新的視覺語言創造的重要性,并分別從隨機性設計的理念、特點、作用、趨勢等方面指出,隨機性設計對探索與創造新的視覺語言具有巨大的價值。
關鍵詞:隨機;未來;設計;探索;創造
隨機性,在藝術設計中表現為一種偶然,具有不可預知性,所產生的美感不可重復、不穩定,它仿佛是一種新鮮的誘惑,勾起設計師探索的渴求,有意追求卻又無法把握。隨著設計方法的不斷拓展,興起了一批探求“隨機”領域的設計工作者,他們被稱為“未來設計師”。相比起不少把“少即多”奉為真諦的當代設計師而言,未來設計師更加著迷于不可預知所帶來的超乎想象的視覺語言。他們視設計不僅僅是美學上的形象創造,而變得更像是科技發明,著迷于那種集多種性格于一身,神秘莫測、奇幻詭異的視覺效果。
在隨機性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本身關注的不再是“設計”,而更多是“發現”,他們的每一次“挖掘”都仿佛是一種全新的歷險,仿佛選擇了一把未知的鑰匙,打開了一扇未知的大門,渴求并努力了解它,對一種不確定性的“前方”,欣然選擇了繼續向前,去探索發現其中的“語言”。工作的目的是探詢語言的形成,對于不確定性的尋求,通過行動來實現,并努力搭架虛擬與現實之間的“橋梁”。在探索過程中,各種感知都被那種不可預知所刺激,并在隨機的空間中架構起了語言的結構,他們通過不斷勘探,不斷標示,繼而又不斷地欣賞著這些“上帝的杰作”。
隨機的概念源于科學中的概率論,而概率是在某個特定環境下,采用被假定為已知的和已被承認的定義形式,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使用推論方式來建立它們的一般概念及基本規定。推論方式的準確與否則是以大腦邏輯分析對概念的作用結果。而當人們把大腦邏輯想象中的世界還原到紙面的時候,視覺領域里最基礎的點、線、面的另一種表達也被歸納了出來,思維內部的想象空間在那一瞬間被傳達到了視覺領域里。幾何線中的點、線、面賦予生物體的細胞本質,在視覺上,無論是在看平面還是立體的物體,點、線、面是所有東西的基礎組合。線體現著移動的軌跡,是點運動的結果,是點從靜態跳到動態的過程。而折線的產生也是由于受到了外力作用……在幾何線的“詮釋”中不難發現,想象的空間及邏輯的推理具有巨大的潛力。
19世紀,著名的荷蘭藝術家毛利茨·科內力斯·艾舍爾(M.C.Escher)最得意的作品《畫廊》(如圖1所示),作品遵循的一種規律是單位矩形經過一個循環后會放大256倍,也就是著名的黎曼曲線(Riemann Surface)。埃舍爾在作品中嚴格遵守規律,在精確、規則、秩序中“描摹”出了這種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獨特的視覺效果。“我經過精密的計算把它造出來,不會有別的可能”,埃舍爾就《畫廊》中被人抱怨的難看的柱子所做的解釋。他發現了人的邏輯當中存在的對畫面表現部分的巨大潛力,就如幾何學一樣,每設計一次“參數”,便會生成完全不同,但又合理嚴謹的圖形“闡釋”。采用科學的方式和系統的步驟去完成一部視覺作品,將抽象的視覺表達出來,這意味著它存在著潛在的深度和發展余地。
隨機設計,是朝著不可預知的方向前進。而電腦科技的應用,把隨機的可能性放大,仿佛在牽引著人們朝著隨機的設計方向前進。原先體現隨機的多樣方法,卻更多地被聚焦到了編程上,大量的設計師開始采用計算機編程用以體現隨機的表達。在服裝設計領域,前衛的設計師們已經提出用計算機可以對服裝結構設計產生特有的視覺效果;在建筑領域,用計算機編程產生的隨意性建筑空間結構的方法已經成為普遍的設計方法之一。
Joris Laarman設計的“骨椅(BoneChair)”(如圖2所示),通過開發設計的軟件,整個椅子的設計成型都是軟件運行的結果。將所希望的椅子的重量和承重力數據輸入電腦,軟件程序就會模仿人體骨骼的生長方式“生長”出一把椅子。
在整個隨機性設計的探索過程中,關注的并非“設計”而是“自身呈現”,隨機設計的興起也開始擾亂了舊的設計理念,帶人們進入一種偶然與不可預見的新的次元。在此過程中,自身的經驗不再構成障礙,也因此將“任務”拓展到了無限。探索的價值不僅基于對新的視覺語言這個實體結果的發現,也仍然基于它本身具備著對激發想象,帶動探索及創造的隱性動力。在未來,實現設計師們追求目標的“關鍵不在于科技,而在于對創新的重視程度”。
參考文獻
[1]李際.從視覺到意識——建構主義理論在服裝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6(2):31-33.
(作者單位: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