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京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激增,城市地下建筑物數量也在進一步加大,擴大了人們的生存空間,給日常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然而,地下建筑存在的火災安全隱患也是不容忽視的,火災一旦發生,造成的損失不可限量。由于目前地下建筑物的數量和層數不斷加大,為火災的及時撲救也增加難度。本文就地下建筑的特點進行分析,探討發生火災時的規律,深入地研究出正確的撲救措施和安全防護對策,以期為地下建筑的安全提供保障。
關鍵詞:地下建筑;火災;安全防護
社會在不斷發展,城市人口數量也達到了新高度,為了能夠容納更多的居民,并給城市生活帶來方便,建筑物向高層空間以及地下空間同時做出拓展,地下建筑的多方便應用得到了急速發展。地下車庫、地下旅館、地下商場等場所層出不窮,隱藏了若干安全問題,其中突發性的火災是發生頻率最高且帶來最大傷亡的事故。隨著地下建筑空間的復雜化,其火災撲救以及安全防護也愈加重要。
1 地下建筑的特點
地下建筑顧名思義,就是建筑整體位于地面以下,具有生產、停放車輛、貯存貨物、布置商場等多重功能的地下建筑群,建筑與建筑之間可通過地下道進行連接。地下建筑的特點就是地下的洞石和地下隧道等主體工程均位于地面以下,除了與地面上方連接的出入口。地下建筑分為附建單建和利用地下通道連接兩種,前者主要依附于地面上所建的高層和多層建筑物,后者則較為多見,地下商場、旅館、電影院、停車場等等都是一些通過地下通道與地面連接的地下建筑群,使用較為廣泛。地下建筑群面積較廣,由于環境限制,通風有限,且安全通道設置較復雜,若發生火災時,人員疏散工作比普通建筑復雜很多。
2 地下建筑火災特點
地下建筑封閉性很強,通風性差,建筑內的熱量極易發生急劇且溫度上升速度很高,這些建筑物的特點造成了地下建筑火災的獨特表現。
2.1 煙霧大、排出難、易出現再生火源
地下建筑因為其封閉性較大,所以給煙霧提供的擴散渠道有限。火災生成的煙霧大都積累在有限的地下空間內,且地下建筑本身空氣流通性較慢,所以空氣補充速度遠不如地面建筑,有限的空氣造成大量的不完全燃燒物體,加大了煙霧的產生量,其煙霧大的特點也給救援工作帶來一定難度。高溫的煙霧在進行排散的過程中,會加熱燃燒周圍的可燃物質,最終形成再生火源,形成新的燃燒點。
目前的地下建筑群大都用于商場貿易、休閑娛樂等,其間儲存的貨物大都具有可燃值數高的特點,由于地下建筑獨特的內部結構,熱量極易產生積壓,內部空間溫度上升速度快,最高可達到1000多℃,破壞力度極大,可燒毀鋁合金柜臺、鋼筋混凝土等,向下延伸達到10cm。
2.2 隱蔽燃點多,毒性氣體含量大
地下建筑最大的特點就是空氣補充速度慢,導致物質燃燒不完全,很多可燃物都處于陰燃狀態,又由于煙霧較大,救援人員的視線受阻,一些隱蔽燃點不易被發現,當它們與外界冷空氣達到充分接觸后,可能會瞬間形成充分燃燒,從陰燃變為激烈的有焰燃燒,加大撲救工作的難度。另外,地下建筑中一些化學纖維、塑料橡膠等材質,在無法進行充分燃燒的情況下會產生大量的毒性氣體,例如不充分燃燒的海綿原料產生的氯化氫氣體,它的毒性超過一氧化碳的20倍,極易造成人員死亡,加劇火災傷亡度。
2.3 建筑內部壓力大,易“轟然”
地下建筑由于其獨特的建筑結構,空間密閉程度高,通風困難,火災產生的熱量不易向外排散,建筑內部的壓力會逐漸增大,當瞬間與外界冷空氣發生接觸時,形成的空氣對流會使大面積的陰燃材料瞬間變為有焰燃燒,造成具有極大破壞力的“轟然”現象。另外,如果堆積的貨物發生一定程度的陰燃,在支撐不住倒塌之后,會因為突然的有焰燃燒而造成“轟然”的趨勢,并且火勢會順著安全通道向出口處擴散,阻礙人們的逃生。
3 正確的火災撲救方法
地下建筑內發生的火災不能用傳統的撲救方法,要結合地下建筑的結構特點,充分利用建筑內的滅火設施,有組織有計劃、不慌亂地采取科學滅火手段。
3.1 準確勘察火情
現場的火情指揮人員可以通過觀察及詢問從建筑物內出來的人員關于火災的實際情況,結合地下建筑精準的平面布置圖、消防水源設置圖、可燃物體統計情況表等等制定出安全可行的滅火救災計劃,冷靜指揮,正確使用各種科技手段,在出入口處使用探測儀、測溫儀等,檢測有毒氣體濃度和成分、空氣濕度與溫度等,以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為第一宗旨。對現場火情的勘測工作需要執行得準確又迅速,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火災建筑物的結構和布置,注重對當地居民的詢問調查。在下達救援命令之前要保證對火情的明確了解,不能根據觀察而隨意下指令。偵察人員對火源位置和傷亡情況等,要做到與指揮員的及時溝通,即使遇到突發情況也要沉著冷靜,用較強的心理素質和專業技能來克服困難。
3.2 科學作戰,正確撲救
(1)強攻法:當建筑物內發生人員被困情況,需要將人員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進口風處采用強攻的方法,運用多個噴霧水槍在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實施強攻,避實就虛。
(2)窒息法:如果現場火災的勢頭較猛,溫度極高,給救援工作帶來極大阻礙的話,消防人員可以在確認內部沒有人員還有生還可能時,為減少經濟損失和盡快撲滅火災考慮,采取封堵出風口與排煙口,將建筑物與外界連通的出入口全部堵死,使內部空氣燃盡,利用窒息法滅火。窒息法會保證消防人員安全,操作直接快速,但是前提是必須確保內部已經沒有生還者。
(3)封堵法:在建筑內部選擇一處狹小低矮的位置,將其作為封堵處,這樣可以使封堵材料最少,且操作時間最短。采用編織袋一類密封性強且耐高溫的材料,在袋子內部承裝黃沙,同時,在封堵口的上中下部均放置若干根直徑約為10cm的鋼管來為滅火和檢測做準備,封堵過程要把握先進風口后出風口的原則順序。在封堵前,用霧狀水槍對工作人員進行冷卻保護,封堵完成后,向封堵區域釋放二氧化碳等氣體滅火器,加快滅火速度。
4 防護對策
4.1 科學設計建筑結構,安全選擇建筑材料
地下建筑的出現是人類建筑史上的一大進步,但是,地下建筑的使用范圍必須明確規定,對于一些防火條件較差的建筑物,絕不可以作為一些人口密集場所使用。在設計地下建筑結構時,要盡量避免設計一些極易造成人口密度過大的場所,并且,人口密度要隨著地下建筑所在位置深度的增大而減少,因為深度越大的場所,逃生越困難。
火災的破壞程度與地下建筑的裝修材料也有著很大關系。某些裝修材料燃燒時釋放出的有毒氣體對人體會產生致命性危害。燃燒時的煙量和火源的蔓延速度和擴展程度與裝修材料也有著極大聯系。所以,在一些人口密度較高的地方,應當盡量選擇不可燃材料進行裝修,對于不得不使用可燃材料的地點,要進行必要的阻燃處理。在進行建筑內部裝修時,不能一味地選擇成本低廉的材料,要考慮材料燃燒后的化學成分等。
4.2 增加必要的自救設備
地下建筑要考慮到自身內部結構的特殊性,根據實際用途配備相應的消防區域。在某些大規模的商場等還要規劃出一定的防煙區域,并配備自動化的排煙系統,這樣可以在火災蔓延前盡快排出建筑內部的煙霧。通過設置消防區域和防煙區域,可以為救援工作爭取時間,為人們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另外,火災報警系統和自動噴水滅火器等也是必要的自救設施。由于地下建筑獨特的結構,消防人員很難第一時間從外部進入救援,所以,建筑內部自身的消防設施十分必要。所有的公共場所都應設置火災報警器,既能第一時間發現火情也能對內部人員起到通告作用,給人員逃生爭取時間。在建筑內部要配有足夠數量的安全通道指示標志,一般地下建筑內部的通道結構都較為復雜,公眾對于各個公共場所的逃生路線也不明確,足夠的指示標志加上應急照明燈的配合,為建筑內人員的逃生帶來方便,提高人員逃生率。
4.3 提高消防人員安全意識,提供完善的安全裝備
消防人員對于火災救援的快速開展與救援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消防人員的安全防護意識直接關乎著受災人員的生還率。如果消防人員對于火災地點了解不夠,對火情尚未掌握就盲目投入救援,只會導致消防人員自身傷亡加重的后果。所以,我們要對消防人員做出針對性的地下建筑火災特點講解培訓,讓他們對煙霧大、有毒氣體多、溫度高等地下建筑的火情特點獲得充分了解。另外,消防人員的安全裝備必須配置齊全,進入建筑內部的人員必須佩戴好空氣呼吸器,裝配好照明設備、通訊設備、安全繩等等,盡量與外部指揮人員做好配合工作。
5 結束語
地下建筑在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有著若干安全隱患,要把人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置,做好火災的安全防護工作。積極了解地下建筑火災特點,再有針對性的進行地下建筑的防火設計,做好消防人員的素質培訓工作,將火災造成的損害降到最低,為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陳志明.論地下建筑火災撲救的潛在危險及預防措施[J].江西,2014,(14):95,98.
[2]雒云鵬.對地下建筑火災特點及撲救措施的分析[J].山西青年,2013,(20):221.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公安消防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