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財報數據顯示,微博第二季度總營收9.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凈營收同比增長了516%;微博股價從一年前的8.78美元漲到如今的43美元左右,漲幅接近400%。現世安穩的微博是否就是卷土重來了?
死灰復燃的微博
資本市場的嗅覺一向是非常靈敏的。當人們感嘆于微博二季度總營收和凈營收高增長的同時,微博股價已經完成接近400%的增長。雖說資本市場會放大企業的成長性并通過股價和市值表達對企業未來的認可,可微博的成長也是實實在在的,尤其是在今年一月阿里巴巴同微博戰略合作關系解除,阿里巴巴不再向微博輸血以后,這樣的增長很大程度表明微博自身造血能力的增強和完善。相比資本市場對企業成長和未來的關注,大眾消費者和媒體更好奇的是微博究竟憑借怎樣的改變實現這樣的增長,畢竟自從《微信》開始崛起,市場就從不缺乏看衰微博的聲音,其股價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出現腰斬的走勢,微博近乎“逆襲”的核心因素在哪里呢?
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微博,其實準確的說應該是“新浪微博”,在新浪平臺的支持下強勢橫掃飯否、騰訊滔滔(騰訊微博前身)、易信以及來往等眾多競爭對手。新浪微博依靠絕對優勢的高市場占有率成為一個互聯網產品品類代表的過程,也是其高速成長的過程。
開放的社交模式加上符合移動互聯時代的碎片化內容,讓微博一度成為互聯網創新的代表,并幫助新浪成功完成PC端到移動端的轉換。可隨后誕生于移動端的《微信》卻更霸氣、高調的成為移動社交領域的新焦點。從微博到《微信》,雖說少不了互聯網追新和騰訊QQ龐大的用戶支持,但“逃離微博”現象的發生同微博當時本身垃圾信息混亂和價值信息偏少等問題不無關系,而傳統互聯網產品生命周期較短的“魔咒”也讓看衰微博的聲音一度成為主流。畢竟任何互聯網產品的最終目的都是流量變現,當微博聚集到龐大數量的用戶群體后,一旦找不到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就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了。
暫不談《微信》對微博的競爭,單看微博本身的數據,其2009年誕生以來,用戶數量便持續增長,并于2014年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但如同其他“叫好不叫座”的互聯網形態一樣,盈利一直都是微博的痛點。除了單一的廣告,微博看不到太多流量變現的可能,雖然2013年阿里巴巴以5.86億美元收購微博18%的股份,成為新浪微博第二大股東,成功合體為“阿里浪”,并持續給微博輸血,但找不到成熟商業模式和未來可能性的微博顯然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顯得相當迷茫或者說叫沉淪。
新的改變,新的贏利點
沉下來且經歷了各種危機的微博似乎離成熟更近一步,“剩者為王”這句話絕對是互聯網行業的真理,在阿里巴巴戰略輸血期內相對“低調”的微博不但完成了戰略重心從PC端到移動端的轉移,更逐漸完成了對汽車、電影、金融和房地產等商業生態領域的垂直合作,整體戰略格局逐步構筑完成。
與此同時,微博運動、微博雷達、短視頻及直播等新功能的融入很好地激活了用戶參與欲望與活躍性,提升用戶與微博黏性的同時,很好地利用了新浪平臺杠桿效應,最為關鍵的是這些改變與創新很好地抓住了年輕用戶群體。除鹿晗和TFboys等明星能夠幫助微博凝聚大量粉絲外,2014年啟動的大V垂直計劃也讓其有了構筑網紅生態體系的基礎。而在老對手《微信》對于直播比較猶豫的時候,微博大膽跟進直播應用領域,二季度總計超過1 000萬場次的直播和15.7億次的短視頻日均播放量都成為微博成長的新動力。
而過往7年的沉淀和思考,讓微博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相比阿里巴巴輸血帶來的眾多淘寶小店廣告,微博自己推出“Big day”一類服務滿足大型企業品牌推廣營銷需求,更整合微賣、達人通及移動入口發布器等產品及功能,共同為賣家及達人提供新的以興趣為基礎的微電商機遇。
微博在利用自身流量實實在在幫助各類企業宣傳甚至銷售的同時,也贏得了企業主的青睞。尤其是在第二季度財報中,中小企業成為了微博廣告的主要收益來源,這讓微博有了同企業共同成長的機會。也就是說,當這類中小企業逐步成長壯大的同時,也是在為微博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源泉。
移動互聯主動式的信息獲取方式讓成熟網友能夠有效避免無效信息的干擾,但相對《微信》一類“封閉”的信息傳遞模式也多少降低了信息的傳播和互動。作為采取關注機制的廣播式社交網絡平臺,微博在信息量和互動性上的優勢的確有著存在的必要性。而隨著微博運營模式的成熟,其媒體屬性逐漸加重,也令其從最初的社交平臺開始轉型社交媒體,媒體化的運營為微博注入新活力的同時,也為眾多社交平臺的未來提供了一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