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4- 2008.9任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現任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專職副組長,2008年9月因“三鹿奶粉”事件辭去國家質檢總局局長職位
2008年9月,三鹿集團生產的嬰幼兒奶粉中,被查出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導致中國各地大批飲用受污染奶粉的嬰兒患上腎結石,但三鹿集團卻試圖隱瞞真相。事件曝光后,民怨沸騰。9月22日,在滔天指責中,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因三鹿奶粉事件引咎辭職,石家莊市委書記吳顯國被免職。
高調問責,低調復出
因“三鹿奶粉”事件引咎辭職的國家質檢總局原局長李長江,于2009年復出。據《新華日報》2009年12月26日報道,12月24日至25日,李長江以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專職副組長身份到江蘇考察。
報道說,李長江聽取了江蘇“掃黃打非”工作和打擊手機網站傳播淫穢色情專項行動情況匯報,實地察看南京、鎮江的重點出版物市場,并與江蘇省領導作了工作交流。
2008年9月8日,甘肅岷縣14名嬰兒同時患有腎結石病癥,引起外界關注。至2008年9月11日,甘肅全省共發現59例腎結石患兒,部分患兒已發展為腎功能不全,同時已死亡1人,這些嬰兒均食用了三鹿集團18元左右價位的奶粉。據調查,三鹿集團生產的嬰幼兒奶粉中,被查出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導致中國各地大批飲用受污染奶粉的嬰兒患上腎結石,但三鹿集團卻試圖隱瞞。事件曝光后,整個社會為之震驚。
9月11日,衛生部提醒公眾,立即停止食用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當天,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廠被貼上封條;9月18日工商總局緊急通知,責令含三聚氰胺的液態奶立即下架退市;9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進一步做好嬰幼兒奶粉事件處置工作。
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做出了重大部署。要求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全力救治患病嬰幼兒,對奶制品進行全面檢查,對奶制品行業開展全面整頓,依法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國家質檢總局對奶制品進行了全面的檢查,三鹿集團被勒令停業整頓,撤銷了蒙牛、伊利、光明、古城、圣元等乳產品、液態奶的中國名牌產品稱號,三鹿集團等22家責任企業愿意向患兒主動賠償,對近30萬名確診患兒給予一次性現金賠償,三鹿集團已借款9億多元用于支付患兒的治療和賠償費用。
9月22日,鑒于在多家奶制品企業部分產品含有三聚氰胺的事件中,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監管缺失,時任局長的李長江負有領導責任,國務院同意他引咎辭職。
為何是質檢總局局長
李長江生于1944年10月,黑龍江省雙城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今長春理工大學)光學儀器設計與制造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其出身共青團系統,曾任團中央青運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等職。自1992年開始進入政府部門工作,他歷任國家土地管理局副局長、浙江省副省長、海關總署副署長、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等職。2001年4月,李長江出任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曾獲2007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是中共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
2008年9月1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李長江表示,質監系統人員凡是瀆職、失職、違法違紀的,一律嚴肅處理。在新聞發布會上,人們沒有聽到這位掌管國家食品安全最高級別官員的道歉,他的表現被指缺乏誠意并引起反感。
記者的第一個提問,即指向為何以往未在奶制品中檢測出三聚氰胺?李長江解釋說,在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國家標準中以及國際食品法典相關的標準中,沒有這類有毒有害化學物質。
這個解釋遭到質疑。此前一天,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律師周澤在博客上發表長文,要求李長江請辭。
2007年3月,出口美國的寵物食品中,被查含有三聚氰胺。隨后,質檢總局緊急部署了專項抽查,其中包括奶粉和液態奶,但均未檢出三聚氰胺。然而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是衛生部檢測出了三聚氰胺。“你能說質檢總局已經盡職盡責,恪盡職守?”周澤說。
據了解,寵物飼料風波之后,質檢總局將三聚氰胺列入食品出口法檢范圍,但卻對國內銷售的產品沒有提出同樣要求。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羅云波認為,質檢部門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機會。
2004年之后,中國食品安全監管作出明確分段,農業、質檢、工商、衛生4部門分別負責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費4個環節。
此次奶粉事件,加工環節被認為是問題關鍵所在。知名政治學者杜鋼建認為,問題主要在食品安全檢疫領域,“由質檢總局出面承擔相應責任是合適的。”“其他部門也有責任,但是相對責任沒有質檢總局大。”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而且這次不僅僅是幾十家奶粉,而是整個奶粉業的問題。”
2008年9月15日,三鹿集團發表聲明,對產品給消費者帶來的影響和傷害,表示歉意,并承諾召回全部產品。9月17日,三鹿集團原董事長、總經理田文華被刑事拘留,空缺由張振嶺接任。同日,國家質檢總局宣布取消食品業的國家免檢制度。此后,三鹿集團停產整頓。“問責風暴”正在逐級往上蔓延,直至9月22日,在滔天指責中,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因三鹿奶粉事件引咎辭職,石家莊市委書記吳顯國被免職。
質檢總局滋生腐敗
在奶粉事件之前,質檢總局已深陷輿論漩渦。當年8月2日,食品監管司司長鄔建平因“經濟問題”在接受檢方調查時,“不慎墜亡”。
而反壟斷法一實施,質檢總局即成為第一個被告。北京4家防偽企業請求法院確認質檢總局推廣電子監管網經營業務、強制要求企業對產品賦碼交費加入電子監管網的行政行為違法。
奶粉事件之前,經國務院批準的“三定方案”,對質檢總局的職責予以調整:不再直接辦理與企業和產品有關的名牌評選活動。
2002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國名牌”,三鹿乳粉和液態奶便“雙雙上榜”。7年里,獲此殊榮的產品多達2000種,令人咋舌。屢次產品質量、數據造假等丑聞中,輿論多次將矛頭直指直接參與評選的質檢總局,疑其可能滋生腐敗。
2001年,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合并組建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意在加強監管,李長江出任第一任局長。“中國名牌”評選,就是李長江任內的事情。而食品首次列入“國家免檢”也是在他上任之后。此后在評選規則中,“中國名牌”更是與“國家免檢”的待遇掛鉤。“如此放棄對大量產品的監督檢查,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不出問題才怪。”周澤說。
在李長江任上的7年,震驚全國的惡劣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2001年的冠生園月餅事件;2004年的阜陽“大頭娃娃”事件;2005年的河南毒大米事件、蘇丹紅事件;2006年的“紅心鴨蛋”事件、上海瘦肉精事件……直至2008年9月開始的“毒奶粉”事件。
這一次,李長江沒有像此前數次那樣一如既往地幸運。
細心的人們發現,李長江和吳顯國的去職發生在中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3天之后。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會上表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并嚴厲批評“有的甚至對群眾呼聲和疾苦置若罔聞,對關系群眾生命安全這樣的重大問題麻木不仁”。
2008年9月20日,溫家寶強調,“絕不能以損害人民生命健康來換取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并指出“要強化行政問責制,出了問題必須要嚴格追究領導責任”。
輿論將此視為中央領導高層在食品安全事件上傳達的鮮明立場和堅定姿態。
最終,吳顯國成為第一個因一起安全事故被免職的書記。可見,中央在關乎人們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上的強硬態度。
汪玉凱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30年了,先期以經濟改革為主導的30年改革開放取得越來越大成就的同時,政府也越來越處于矛盾的中心和焦點。“無論是潰壩事件還是毒奶粉事件,背后都有很深刻的原因,例如政府管理原因、權責的不對等,腐敗以及官商勾結等等,發展到今天,終于事故集中地爆發了。”政府已經明顯地感覺到了這一點,并以一種憂患意識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采取了積極應對的態度。“可以明顯感覺到的變化是,2005年以后,中國加大了行政改革的力度。”
(摘自《小康》2008年11月11日,《新華日報》2009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