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個在廣東蛇口召開的極為平常的“青年教育專家與青年座談會”,為什么一下子成了全國新聞報道的熱點,進而掀起一場全國都參與討論的“蛇口風波”?
青年教育家與蛇口青年產生分歧
1988年1月13日晚,正在蛇口某廠參觀的曲嘯、李燕杰、彭清一等人忽然看到“青年教育專家與蛇口青年座談會”的海報。盡管曲嘯等事前完全不知道有這樣的安排,但他們仍然走進了蛇口招商大廈9層會議室。
歷時兩個小時的座談會氣氛活躍,對話雙方互相提問、各抒己見,但在某些方面:如何看待蛇口青年,青年應有什么樣的理想和信念,如何正確對待思想政治工作等問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曲嘯談道,內地來深圳的大多數人是希望到這里來一展才能的創業者、建設者,他們當中多數人已成為特區的骨干。也有些人是因為這里待遇高、生活好,考慮如何滿足個人享受。這種人如果能遵紀守法,用自己的勞動掙錢,也是改革允許的,無可非議。但不能否認,有個別人來深圳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別人創造的財富中撈一把。為此,他們不擇手段,甚至損人利己。曲嘯認為,這極少數人就是“淘金者”,他們與特區提出的“開拓、創新、獻身”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有位青年當即說,“淘金者有什么不好?我們來蛇口的直接動機是賺錢,但客觀上也為蛇口建設出了力”。另一位青年說,“美國西部就是靠淘金者、投機者的活動發展起來的”。
彭清一接著說:“美國是美國,怎么能和我們社會主義中國的特區同日而語呢?美國搞的是地地道道的資本主義,和我們的特區有本質區別,我們不能照搬資本主義開發西部的辦法來建設我們的特區,我們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這時坐在門口的一位青年站起來說,希望3位老師不要做那些不著邊際的空洞說教,最好探討一些實質性的問題。說蛇口只有中國特色,是拔高了。還有一位青年補充說,“有中國特色就說有,沒有中國特色就不要編出一個中國特色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什么東西,你們誰能說得出來?”
另一位青年接著說,3位老師的思想在蛇口是沒有市場的。
在談到青年人如何熱愛祖國時,一位青年說:“要看這個愛怎么表達,應當實事求是,而不應當是虛的、假的、空的。老實說,蛇口青年都知道,你們是空頭的、虛無縹緲的。我們講實際,我們自己勞動了,勞動成果自己享受,大可不必想著我現在是為了國家,為了什么什么。”
另一位青年站起來說,“我久仰曲嘯、李燕杰老師的大名。你們闖蕩江湖,四處游說,但在獨資、合資企業里,沒有人會聽你們的。我們就是為了賺錢,什么理想、信念、為祖國做貢獻,沒有那回事,報紙上的宣傳有幾句真話?”
在談到中國經濟情況時,曲嘯說他“看到街上跑的盡是外國汽車,感到我國科技水平與生產能力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心里很難過。”
一位青年說,“你難過什么嘛?自己沒有本事造不出汽車,買外國的有什么不好?我再奉勸你們一句,不要把那一套政治宣傳搬到蛇口來,在這里沒有市場。”
前衛論調傳遍全國
這樣一個極為平常的座談會,本沒有必要報道,可《蛇口通訊報》不但報道了,而且連篇累牘,文章一篇比一篇大,調門一篇比一篇高。
1988年2月1日,《蛇口通訊報》在頭版顯眼位置發表了“蛇口青年與曲嘯、李燕杰對話———青年教育家遇到青年人挑戰”的消息。該報一位負責人事后對《人民日報》記者說,這是因為曲嘯等“貶低了深圳青年”,我們“要維護蛇口青年的聲譽”。
隨后,在3月28日至4月25日,該報又連續刊出3篇被稱為從理論上深入剖析這場“觀念撞擊”的文章———《蛇口:陳腐說教與現代意識的一次激烈交鋒》、《蛇口青年與曲嘯等同志還有哪些分歧》、《“神的文化”是對人的全面窒息———李燕杰、曲嘯與蛇口青年的爭論引發的思考》。
從這幾篇文章見報起,曲嘯、李燕杰等與蛇口青年的座談是“陳腐觀念與現代意識的交鋒”,是“傳道、受業、解惑”和“我說你聽、我打你通”那種“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終結”等論調不脛而走,傳遍全國。
這些報道在廣袤的內地激起一圈圈波瀾,還迅速沖擊到廣州、天津、南京、安徽、四川、北京等地。這些地方的許多家報刊先后刊出“李燕杰、曲嘯在蛇口遇到青年挑戰”、“挑戰給青年留下思考”等文章。有幾家報刊還召開座談會,對“風波”問題進行討論。見諸報端的消息或文章的調子,基本上都是向蛇口那家報紙一邊倒的。
1988年8月,《人民日報》發表了《“蛇口風波”答問錄》一文,并辟專欄,對新時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問題進行探討。但這篇《答問錄》并未能全面、正確地反映事實真相。
《答問錄》在《人民日報》和它的海外版刊出后,進一步在人們思想深處引起波瀾。有人把它稱之為一顆“重型炸彈”,將這場風波推向一個新的高潮。除全國數百家報刊就此發表文章外,理論界、文化界、新聞界的一些著名人士,也紛紛撰文參與對“風波”問題的討論。
《新觀察》總編輯戈揚說,我感到《蛇報》是一張走在時代最前列的報紙。這張報紙不但要面向中國,而且要面向世界,我愿意給它做發行員,到處發行,叫看它的人越來越多。果然,這家報刊先后數次用整版篇幅刊載了有關“蛇口風波”的報道。
吳冷西為新觀點定調
照理說,蛇口那個座談會上的意見分歧算不了什么,然而新聞輿論界有些人卻就此大作文章。他們提出李燕杰、曲嘯、彭清一與蛇口青年的意見分岐,是“兩種深層價值觀的沖突”,“標志著我國改革開放從經濟向文化的深入,從中西文化對比向價值觀念直接沖突的深入”,“是陳腐說教與現代意識的一次激烈交鋒”。總之一句話,“是傳統觀念的淪落與現代意識的崛起”。這些有結論性的見解,給在這場風波中的某些新聞輿論宣傳進一步作了注腳。
《“蛇口風波”答問錄》中,蛇口經濟發展研究室主任余某表示,對曲嘯關于“淘金者”的議論有“隔世之感”。他說,“想賺錢能賺錢是歷史的進步”,是“現代意識”。有一家報紙公然宣揚:“在商品經濟社會,錢是調動人的積極性,推動社會前進的有力杠桿。”
一些新聞報道說,曲嘯等同志與蛇口青年的座談會,標志著過去那種“傳道、受業、解惑”的方式已告結束,“青年已不再迷信權威”,“青年不歡迎‘教師爺式的空洞說教”,“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從形式到內容都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思想政治工作計劃經濟的時代已經過去”等等。這種公然詆毀和否定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良傳統的言論,其錯誤是顯而易見的。與此同時,某些制造“蛇口風波”的人,還把一大批長期以來堅持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作為攻擊的目標,說他們“整人”、“訓人”、“耍嘴皮子”、“賣狗皮膏藥”。
后來,教育界人士就“蛇口風波”召開了座談會,對“蛇口風波”的實質作了深刻的揭露。
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說:“在‘蛇口風波中,有的人宣揚的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這對青年是極大的腐蝕劑。堅持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人,最容易接受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崇拜資本主義,最后必然發展成賣國主義。要不要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要不要堅持社會主義思想政治工作,問題的實質就在這里。”他說,從我們黨的歷史來看,中國革命能夠取得勝利,思想政治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我們黨的傳家寶。
國家教委副主任滕藤在發言中指出,今天回過頭來看“蛇口風波”中一些人宣傳的觀點,其性質非常清楚,它的矛頭指的不是曲嘯等幾位同志,實際上是借此發難,否定、淡化,甚至取消思想政治工作。“蛇口風波”給思想政治工作造成的混亂是嚴重的,應當認真清理一下。
其他與會同志也紛紛指出,“蛇口風波”的某些制造者把思想政治工作說成是“陳腐說教”,“從內容到形式都受到嚴重挑戰”,“思想政治工作計劃經濟的時代已經過去”,攻擊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教師爺”,目的就是全面否定乃至取消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企圖從思想政治工作上打開缺口。“蛇口風波”的這些言論,以及近年來泛濫成災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是緊密配合的。
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吳冷西后在《人民政協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新聞輿論界的作用令人深思》的署名文章,點名批評了《人民日報》。他尖銳地指出:“以所謂‘蛇口風波為例,這是給優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抹黑。《人民日報》的報道貌似公正,反對所謂‘灌輸、‘說教,實際上是否定思想政治工作,反對宣傳社會主義、愛國主義。”
(摘自《黨政論壇》,李海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