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芹 杜長沖
摘 要:以地方高校優勢學科為牽頭單位構建地方產學研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建立協同技術聯盟、企業聯盟,通過建立協同管理創新委員會實現地方產學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單項合作向長期、緊密、系統合作的轉變。
關鍵詞:地方高校 協同創新 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6(b)-0169-02
政產學研合作是當今發達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指政府、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之間為了實現各自的價值目標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而建立起來的合作創新模式。在過去,產學研合作大多是一家企業和一所大學或科研機構的“點對點”的關系,表現為“研究成果——產業化”的線性模式。而隨著科技與經濟日益一體化,以快速實現知識的轉移和利用為特征,由多家企業及多所大學、科研機構形成的網絡化、虛擬型產學研協同創新正成為發展趨勢。
目前,大多地方高校都確立了服務地方的服務方向,也愈發重視面向地方的科技與人才服務工作。雖然國家已經頒布實施“2011計劃”,但是地方高校在產學研合作中基本采取是“點對點”的合作方式,很少協同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校進行合作,開展協同創新研究,專門的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創新研究機制等均有待建立。同時由于地方各類機制體制障礙,產學研合作中存在創新資源分散重復、創新效率不高的現象。如何結合地方高校的學科優勢發揮地方高校在區域創新中的骨干作用,促進各類力量的協同創新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是急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1 地方高校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地方高校缺乏與其他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間融合的協同創新
以筆者所在地方為例,幾所地方高校在優勢特色學科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團隊和研究成果,但地方高校之間相關學科、專業之間的合作度、融合度不深,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基本是處于“獨立進行”的狀態,多層次、多高校之間的聯合攻關較少,缺乏學科集群和技術創新聯盟的建立。
1.2 地方高校缺乏與地方企業融合的協同創新
地方企業在有技術需求后,處于風險、利潤、時間等因素基本都與已有相關技術成果的國內高校、名校進行合作,很少在有技術需求后能與地方高校開展聯合攻關。同時地方高校雖有自身的優勢學科和科研成果,但自身科技工作還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科技創新力不足,導致地方高校和地方企業的合作一直處于較低層次的線性合作模式。
1.3 地方高校缺乏與地方經濟融合的協同創新
地方高校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經過長期的發展,地方高校在學科專業、科研團隊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具有服務地方經濟的地域優勢。但是地方高校在產學研合作基本上是單個高校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面對地方同一產業集群中的相關企業技術需求時缺乏協同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的深度與廣度還不夠。
1.4 地方高校缺乏與地方產學研管理融合的協同創新
產學研協同創新實際是管理創新。在現階段產學研合作中,地方高校更多是作為參與方與企業進行合作,在產學研合作管理中主體意識較弱。而實際上產學研合作不僅需要技術的創新,還需要管理創新,地方高校擁有大量的管理人才,應該更多地參與到地方產學研的合作管理中,深層次促進協同創新。
2 以地方高校作為管理主體的產學研合作平臺的構建與功能拓展
2.1 以地方高校為主體,建立協同管理創新委員會
該委員會吸納政府相關部門、企業、高校、研究機構以及行業協會的專家和學者,以地方核心高校優勢學科、專業為牽頭單位組建。以筆者所在船舶與建筑工程學院為例,聯合張家港墻體材料改革辦公室(政府)、江蘇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高校)、沙洲職業工學院(高校)、張家港建筑業協會(行業)、張家港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企業)、江蘇德豐建設集團(企業)、張家港金港質量工程檢測有限公司(企業)等單位聯合組建張家港工程項目協同創新管理委員會,作為各方進行合作交流的中心。依托這種動態聯盟的合作模式,建立協同創新平臺的管理制度和規則,實現政產學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單項合作向長期、緊密、系統合作的轉變。
2.2 以地方高校為主體,建立技術創新聯盟
以地方高校為主體的技術創新聯盟一是要整合地方高校創新資源,將不同地方高校之間的優勢學科進行融合,面向地方需求組建協同創新研究團隊,開展技術聯合攻關; 二是要利用現代網絡體系,將科研成果、專家信息等進行共享;三是做好地方企業與國內外其他高校聯系的紐帶作用,從而解決不同產業集群的技術需求。
為此,筆者所在學院聯合沙洲職業工學院建筑工程系、江蘇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等相關單位建立地方技術創新聯盟,建立專家信息、科研成果數據庫,同時作為地方企業與東南大學、蘇州科技學院等國內其他高校聯系的紐帶,積極地為地方經濟服務。
2.3 以行業協會、地方龍頭企業為主體,建立協同企業聯盟
根據產業特點,以地方龍頭企業為主體,以行業協會為引導,建立協同企業聯盟。以筆者所在地方為例,以張家港市建筑業協會為引導,由江蘇德豐建設集團、江蘇城宇建設集團、江蘇金廈建設集團等多家建筑企業聯合成立張家港建筑企業協同聯盟。企業聯盟下的產學研合作不再是以單個企業的技術需求為主,而是強調科技創新成果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實現行業內協調。
2.4 根據產業特點,建立多元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服務網絡平臺
目前大部分地方產學研網絡平臺功能設置比較單一,并不適用于各種領域、學科。因此,利用現代網絡優勢,建立面向地方的多元化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服務網絡平臺,由該領域地方核心高校的優勢學科人員作為主要管理人員,發揮集成與管理優勢,切實推動產業協同創新,實現協同創新資源的合理流通。
以此目的建立的張家港工程項目協同管理創新平臺主要面向張家港的工程項目建設領域,更有利于該領域信息的集成與管理以及產學研合作的深度開展。
2.5 以地方高校為媒介,完善平臺教育培訓、咨詢、人才派遣等社會服務職能
以地方高校為媒介,聘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教授對企業面臨的技術難題、企業管理、轉型升級等問題提供咨詢;聯合行業協會等開展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咨詢業務,發揮社會服務職能;通過博士、教授下企業等人才流動機制,實現高校和地方企業產學研合作的無縫對接。
3 結語
以地方高校的優勢專業、學科作為牽頭單位,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服務平臺,有利于充分發揮地方高校管理人才的優勢,進行管理創新。通過建立協同管理創新委員會,依托協同技術聯盟、企業聯盟促進地方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發揮各自的能力優勢將地方產學研合作進行深度融合,實現長期、系統、緊密的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道先,羅昆.協同創新視角下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的實現路徑[J].高校教育與管理,2012(6):20-23.
[2] 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2):162-163.
[3] 孫萍,張經緯.市場導向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型及保障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8):17-22.
[4] 何郁冰,張迎春.網絡類型與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耦合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2):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