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輪制造業爭奪戰正在全球范圍內打響。除德國外,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皆提出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內容的“再工業化”規劃。發達國家當前力推的“再工業化”并不是簡單的制造業回歸,而是對制造業產業鏈的重構,是制造業的升級和以發展新興產業為核心的結構轉型。如果說當年的工業化是發達國家崛起與富強的基礎,那么目前的“再工業化”則是向新的產業革命邁進。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
一、美國推動“再工業化”的戰略背景
金融危機后上臺的奧巴馬政府竭力尋找引領美國經濟走出困境的突破口,最終把目光聚焦到“再工業化”。美國于2012年啟動的“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中,這一被稱為“再工業化”的思路得到全面闡釋。其中提出要發展包括先進生產技術平臺、先進制造工藝及設計與數據基礎設施等先進數字化制造技術,其核心是鼓勵創新,并通過信息技術來重塑工業格局,激活傳統產業。與德國渴望利用新的變革重塑領導地位類似,美國亦認為解決制造業空心化的更有效的方法是一場具有變革性的制造業模式轉變,這樣才能使其從本質上突破現有的國際行業格局,再次實現在新的制造業中的復興。
從短中期來看,奧巴馬政府實施的“再工業化”戰略目標是要重振美國制造業,創造就業,推動美國經濟走出低谷等。這既源于對金融危機前“去工業化”潮流的糾正,也源于制造業的價值被重新發現:制造業能夠幫助一個國家保持產業領先地位,同時提供實實在在的就業崗位。在全美所有行業中,制造業提供的就業崗位排第4位,大約是美國一直引以為傲的金融服務業的3倍。據統計,自2010年2月以來,制造業已為美國人創造了53萬個就業計劃,實現連續31個月增長,創過去近25年以來最佳表現,其中多為高新尖端技術就業機會。正是發現了制造業在政治和經濟上的乘數效應,2008年還在競選總統期間,奧巴馬就公布了自己的美國制造業復興計劃以吸引基數龐大的藍領投票者。
奧巴馬政府“再工業化”的遠期目標則是要在世界經濟領域掀起—場“戰略大反攻”,以“再工業化”作為搶占世界高端制造業的戰略跳板,促使主導“新型制造業”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在環保、能源、交通,乃至所有經濟領域遍地開花,以達到鞏固并長期維持其世界第一經濟超級大國地位的戰略目標。從—開始,奧巴馬政府就是把“再工業化”作為一種國家戰略來策劃和實施的。在第一任期內,奧巴馬政府就先后推出“買美國貨”、《制造業促進法案》、“五年出口翻番目標”,以及“促進就業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戰略部署。“再工業化”戰略的實質,是要推動美國制造業的脫胎換骨,要催生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造就類似于信息革命那樣的大趨勢,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
二、美國“再工業化”的路徑選擇
“再工業化”是奧巴馬政府重振美國經濟的戰略選擇,這一經濟復興戰略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層次的長遠考慮,即營造經濟新時代。奧巴馬政府一直在細化并推進相關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設有利于制造業復蘇的法律政策環境。美國出臺了帶資金的《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其中7872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相當一部分撥給了制造業。此后,又出臺了《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美國制造業促進法案》、《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制造創新國家網絡》計劃等。
2.加強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協調發展。雖然在全球制造業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較高,但美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卻在逐年下降。過度依賴以金融業、房地產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使美國在此次危機中受到了沉重打擊,市場大幅萎縮,以先進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的作用重新凸現出來,受到了美國各界的重點關注。先進制造業包含了精益生產、準時生產、清潔生產、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計算機集成制造、虛擬制造、綠色制造等眾多先進模式,不僅能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更重要的是能帶來一場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提高經濟抵抗金融風險的能力,從而扭轉美國當前嚴重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倒掛現象。目前,美國為了重塑制造業的優勢地位,向實體經濟轉型,采取了諸多措施:加強振興制造業的有關立法工作;鼓勵制造業研發創新及產業化;大力培育新興先進制造業;為制造業提供積極的金融支持等。
3.保證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美國聯邦實驗室和聯邦資助研發中心的研發量只占美國研發的10%左右,超過80%的研發是企業完成的。為保證美國的研發能力,美國政府極其重視為中小企業提供法律和公共服務幫助,而發達的金融服務業能夠敏銳發現有前景的中小企業,并提供融資機會。2009年3月16日,奧巴馬宣布計劃從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方案中劃撥部分款項(約7.3億美元)解決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2009年10月21日,奧巴馬宣布一項支持小企業發展的新計劃,以幫助小企業渡過信貸緊縮難關。2009年12月¨日,奧巴馬政府計劃將7000億美元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的剩余資金用于扶持小企業,旨在遏制失業率高企帶來的政治和經濟不良后果;還準備要求國會對TARP進行修正,放寬將施加給小企業貸款機構的薪資限制及其他限制。美國政府還多次敦促美國銀行為那些有可能增加就業機會的小企業提供更多貸款。
4.構建完整的科技創新體系。美國國會公布的《2009年美國恢復和再投資法案》的草案包含增加133億美元科技投入,其中研究和開發99億美元,研究和開發設施設備34億美元。2010財年聯邦部門研發撥款中,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能源部科學辦公室和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基礎研究主體的研發撥款朝著十年內翻番的目標穩步前進。今天,在全球的研發開支中,美國一家就占到31%,遠超歐盟的17%和日本的11%。
此外,美國政府非常重視產學研體系的構建。2011年,奧巴馬總統推出了“高端制造合作伙伴”(Advanced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計劃。該計劃由道氏化學公司和麻省理工學院共同領導實施,而非政府部門直接負責實施,主要致力于四方面的工作:建設國家安全關鍵產業的國內制造能力;縮短先進材料從開發到推廣應用的時間;投資新一代機器人;開發創新型的節能制造工藝。可見,這是美國官產學研協同作戰振興制造業的一項重大舉措。
日本工業機器人發展計劃
說到日本工業,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工業機器人產業。日本具有國際上最先進的機器人、技術,不論在技術方面,還是在市場規模方面,日本可以稱得上是“機器大國”。根據日本產經省統計:2013年日本工業機器人產業總產值達到3611.84億日元,年度產量為99858臺,供應全球50%以上的工業機器人產品。2014年日本工業機器人產業總產值達到4470.21億日元。從供應方來看,日本60年代末從美國引進機器^、技術后,已經成為機器人第一大生產國,并目形成了濃厚的機器人文化,工業機器人約占全球66%份額,代表企業有發那科、安川、那智不二越等。日本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汽車和電子機械行業,約占70%。
由于日本地少人多,人口老齡化嚴重,長期以來日本對機器人比較重視,特別是在服務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方面,都在世界遙遙領先。日本對機器人產業—直抱有非常大的希望,希望機器人能在日常生活和公共場所中成為更加貼近人類的工具,能在應對日本高齡化社會、解決日本勞動力下降、實現安心安全社會、創建便利和幸福的生活環境等方面發揮作用。據統計,在金融危饑前的2005年,日本有37萬個機器人在工廠工作,占全球總量的大約40%。也就是說,制造業平均每1000個工作崗位中,就有32個是工業器人。
日本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與日本政府的支持分不開:
其一,日本政府對工業機器人產業給予了巨額的資金支持。2013年,日本政府撥款23.9億日元,幫助24家企業開發和推廣護理機器人。日本還計劃至2020年,實現產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翻番,擴大至1.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32億元)。護理和醫療機器人領域的市場規模也將達到1.2萬億日元,是現在的20倍。日本首相安倍稱,日本將把機器人作為經濟增長戰略的重要支柱,希望通過發掘機器人的可能性實現日本經濟的增長。安倍還稱,會出臺放寬限制的政策來大力促進機器人使用。日本政府打算在新經濟增長戰略中寫入促進護理、農業、建設第一線利用機器人的相關內容,并設立“實現機器人革命會議”加快技術開發。
日本政府對中、小企業采取了諸多經濟優惠措施,2014年日本政府擬把機器人作為經濟增長戰略的重要支柱,通過擴大機器人應用領域、設立“實現機器人革命會議”、加快技術研發、出臺放寬限制的政策等,大力促進機器人使用。
其二,日本把實現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所對應的產品形象)有關的技術課題經過整理和展望,編制成技術路線圖。同時,把解決這些課題所還需要的單元技術和技術性能的進程沿著時間軸展開,編匯成完整的機器人路線圖。機器人路線圖劃分為三個領域,即“新世紀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勾畫出了10年以后各種機器人的未來形象(任務),從技術圖中的重要技術中抽出其性能和所需要的技術等。路線圖中提到為了創建和擴大新世紀機器人的早期市場,重要的是要縮短滿足多種需求的機器人的開發時間、降低成本、擴大加入的企業。為此,提出了有助于縮短機器人開發,擴大機器人開發企業的“共同基礎性技術”;有助于開發高級需求的機器人的“突破性新技術”;進而,從在其他領域中應用來擴大機器人技術的觀點出發考慮“市場沖擊力”,以及“基礎技術開發的需要”。同時,路線圖稱,為了確保日本在這樣的機器人市場中的占有率,強化日本的技術競爭力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