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波
摘 要:農機裝備是農機化生產的基礎。該文介紹了安徽省農機裝備結構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農機裝備結構優化對農業生產的作用,并闡述了我省農機裝備結構優化的思路與措施。主要包括:制定發展規劃、加強政策引導、強化項目整合等。
關鍵詞:農機裝備結構;調整;思路與措施;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7-0154-04
進入21世紀特別是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來,安徽省農業機械化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2015年全省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6 580.98萬kW,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1.6%。從農機化發展高中低三個階段劃分指標上看,我省已經邁入高級階段。農機與農藝的配合關系已開始由農機與農藝相互適應向農藝單純適應農機轉變,農民和農業生產對農業機械的依賴程度顯著提高,機械化生產方式逐步占據主導地位,農業機械化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
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在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的同時,加強宏觀調控,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布局,對于提高農業機械化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1 農機裝備結構的現狀
1.1 農機裝備水平 據全省農機化統計,2015年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6 580.98萬kW,拖拉機擁有量2 366 752臺,農機總動力和拖拉機擁有量較“十一五”末分別增長了21.6%和-4.78%。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20 080臺,小型拖拉機2 146 672臺,較“十一五”末分別增長了76.63%、-9.08%,大拖與小拖比為1∶9.75,較“十一五”末大小拖結構比1∶18.9提高了93.84%。拖拉機配套農具5 546 984臺(部),較“十一五”末增長了-0.51%,機具配套比為1∶2.34,較“十一五”末的1﹕2.24增長4.46%。6.67hm2耕地擁有農機總動力101.2kW,擁有拖拉機3.64臺。
1.2 農機具種類結構 按照拖拉機動力分為大中型和小拖(表1)。
1.4 存在問題
(1)農機化裝備結構不合理。從裝備結構上看,大小拖結構比、機具配套比都較“十一五”末有明顯改善,但小型機具多、大中型機具少,動力機械多、配套農具少,低檔次機具多、高性能的機具少的“三多三少”問題依然突出。
(2)農作物機械化發展不平衡。從農業類別的機械化發展水平看,種植業機械裝備水平較高,而畜牧業、果業、設施農業、經濟林和農副產品加工業裝備水平較低。在種植業中,糧食生產機械化裝備水平較高,而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裝備水平低。總體呈現“兩高兩低”的格局。
(3)農機區域布局不合理。沿淮淮北旱作區農機裝備合理,機具擁有量多,配套比高,品種齊全,作業水平高;沿江江南、江淮丘陵、山區農機裝備水平低。總體呈現“北高南低”的格局。
(4)農機化作業環節裝備水平不平衡。從農業作業環節的機械化發展水平看,耕整地、麥玉播種、稻麥收獲、病蟲害防治、灌溉機械化水平較高,水稻油菜種植、油菜收獲、糧食干燥、秸稈利用、農副產品加工、設施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各環節差異明顯。
2 農機裝備結構優化對農業生產的作用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均以農業生產實現機械化為前提。沒有農業的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而保持農機裝備數量不斷增長是加快機械替代勞力步伐的迫切之需,推動裝備結構合理優化則是促進農業機械化持續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道。
2.1 農機裝備結構優化有利于優化農經作物種植結構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一步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口增速放緩、勞動年齡人口減少,農業勞動力短缺矛盾加劇,農業用工成本持續上升,農業生產將日益依賴專業化的職業農民和機械化的生產方式。這一變化趨勢在我省的農業生產中已經顯現并發揮作用。
我省是全國油菜優勢種植區域,由于油菜生產機械化水平低于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近年來油菜種植面積持續下滑,2015年下滑至55.1萬hm2,比2005年的95.33萬hm2下降42.2%。小麥面積不斷上升,由2005年的198.93萬hm2迅速上升到2015年的243.45萬hm2,增幅達22.4%。這不僅改變了原有稻油種植結構,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稻(油茬稻)產量,甚至造成水稻的減產。為穩定油菜種植面積,就必須解決當前油菜種植方式落后問題,加大推廣油菜生產機械化技術的力度,提高油菜生產機械化水平已成為普遍共識。提高油菜生產機械化水平,不僅對穩定油菜種植面積起到關鍵作用,而且對糧食可持續增產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2.2 農機裝備結構優化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 先進農機裝備以其作業過程中的精準度和速度,突破了簡易農機所不能承擔的生產規模、生產效率限制,滿足了現代農藝技術要求,是先進農業技術運用的重要載體。不僅有效地完成對人畜力作業的替代、抵御農業自然災害,還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確保適時有效播種、收獲,提高作物單位面積產量。
玉米是我省第三大糧食作物,但玉米生產機械化與周邊省份相比存在明顯差距:機播技術粗放、科技含量不高、機械化水平較低等。2010年,全省玉米機播面積53.6萬hm2,機播水平達73.55%。應用的玉米播種機械主要有多用排種輪式播種機、免耕播種機、旋耕播種機等,但絕大多數為多用排種輪式播種機,在播種量、播種深度、播種行距上隨意性較大,導致玉米播種質量不高,玉米單產4 409.1kg/hm2,比全國平均單產低1 410kg/hm2。“十二五”期間,在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的大背景下加大了玉米標準化種植機械化技術推廣力度,與大中型拖拉機相配套的玉米免耕播種機、旋耕施肥播種機得到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玉米機播水平,且提高了玉米機播質量,玉米提高到5 629.5kg/hm2,與全國平均差距縮小至262.5kg/hm2。
2.3 農機裝備結構優化有利于加強農機農藝融合 農機與農藝相互融合,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是世界農業科技進步的客觀規律。農機、農藝是農業生產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當前農機農藝融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以手工作業方式為基礎建立的農藝技術,沒有考慮到機械化作業方式的特點不能適應農機的作業要求;與小型動力配套的簡易農業機械,不能滿足現代農業技術的農藝要求;作業條件的復雜性,部分農機具呈現出區域性不適應等。進行農機裝備結構優化,發展大馬力、高性能、復式作業機械,提高農機裝備的科技含量,使農機作業進一步提高精準度和工作效率,可以進一步滿足現代農業技術的農藝要求。
農機專業合作社是農機農藝融合的重要節點。農機專業合作社不僅將合作社成員分散的資金集中使用,使得購買大型、智能化、節能型農機成為可能,解決了“買得起”的問題,還參與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他們把農機與農藝作為一個產業技術整體對待,為實現“用得好”提供了技術保障,從而達“有效益”的目的。
2.4 農機裝備結構優化有利于農民增收 堅持走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的路子,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這是農機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土地流轉的快速發展,使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獲得快速發展的機遇,為提升農機化整體運行效益,提高農機服務專業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創造了條件。
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不僅具有投資高性能高效率農業機械的資金承受能力、操作使用管理高性能農業機械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還可以將各環節不同功能的單機進行有機組合起來,實現統一管理、統一安排,有效開展農機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的服務。這樣可以為無機戶提供周到的農機社會化服務,使無機農戶無后顧之憂地轉移到其他行業,進而促進土地的有序流轉;而從事農機社會化服務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或農機手,由于可以提供優質的農機社會化服務而獲得更大的服務規模。無論是無機農戶還是從事農機社會化服務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或農機手,都可由此產生可觀收益。更為重要的是,專業合作社能夠實現農業機械化增長方式的轉變。即:由過去主要側重于農業機械保有量的增長轉變為“量”和“質”的雙重提高;由側重于生產環節機械化轉變為主要農產品生產過程機械化;由側重于農業機械動力增長轉變為農業機具、配套農具的增長。
2.5 農機裝備結構優化有利于維護農村生態環境 構建節約型的農業生產體系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友好型社會對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而在當前農機化生產中的突出問題是:灌溉設備簡陋造成灌溉方式粗放、缺乏適用化肥深施機械使化肥利用率不高、植保機械裝備結構不合理、缺乏與不同農作物秸稈還田相適應的機械、單功能機具比例過大等,從而使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化肥農藥使用量過大、農藥殘留嚴重、農作物秸稈沒有有效利用甚至大量被焚燒、農機具多次進地造成高能耗等。解決上述問題的措施就是大力推廣使用節水灌溉、化肥深施、高效低殘留病蟲害防治、農作物秸稈還田及復式作業機械化技術及相應的機具等,調整相關機具的裝備結構,從而達到提高資源能源的產出效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物排放,促進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3 農機裝備結構優化的思路與措施
為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安徽省農機裝備結構調整必須堅持走確保裝備總量增長,數量增長與結構優化并舉,以增量調整帶動存量優化,以存量優化促進結構升級的優化調整之路。
3.1 裝備結構調整思路 (1)結合我省農機裝備結構的現狀,在促進農機裝備總量增長的同時優化裝備結構。促進大馬力、高性能、復式作業機械的發展,加快老舊農業機械的更新報廢,促進作業機械和拖拉機配套機具的發展,改善配套比,提高利用率,降低單位能耗,避免低水平重復購置、資源浪費和效益下降。
(2)在促進重點突破的同時各領域各環節協調推進。繼續集中力量主攻薄弱環節,盡快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由耕種收環節機械化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機械化延伸,同時圍繞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因地制宜逐步推動經濟作物、養殖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業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機械化,全面服務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
(3)在實現農業機械化發展總體目標的同時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支持農機基礎較好的沿淮淮北地區率先發展,充分發揮輻射帶動、示范引領作用;加強對江淮丘陵農機化工作的扶持與指導,按照鞏固現有成果、努力突破薄弱環節的思路,引導農民購置使用水稻育插秧、油菜種植收獲等生產機械;同時加快以山特產品加工為主要內容的山區機械化發展,通過引進、試驗、示范相關技術,豐富山區農機化的內容,推動丘陵山區機械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3.2 推進農機裝備結構優化的措施 (1)制定發展規劃。認真做好現有機具普查,立足農業主導產業發展需要和經濟地理條件,科學制訂裝備需求規劃,提出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布局調控引導措施。
(2)加強政策引導。通過合理確定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及比例、建立完善農機報廢更新制度等政策措施,努力實現大中小型機械、高中低檔次機械、動力機械與配套農具、糧食作物機械與其他農產品機械合理配置。
(3)強化項目整合。充分利用現有項目資源,以項目實施為抓手,對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的農業機械化新技術和新機具進行重點推廣,創新農業機械推廣服務方式,引導廣大農民積極采用新技術和新機具。
(4)推進社會化服務。通過發展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引導促進先進、大型、高效農業機械的購買使用和集成配套。
(5)明確職責任務。增強宏觀調控意識,明確結構調整目標,做到全國及各地目標任務明確、責任落實到位、監督考核跟進,為促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做出貢獻。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