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摘 要:隨著揚州市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養老問題是社會所面臨的嚴峻任務,受到社會和個人高度關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老年人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養老觀念也逐漸發生變化,老年人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不再滿足于“守住老居,安享晚年”的傳統養老。揚州可利用自身的氣候、環境等資源優勢培育“候鳥”式養老,使養老、旅游、醫療三者融合,培育揚州經濟新的增長點。
關鍵詞:旅游 養老 醫療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5(c)-0137-03
旅游日漸成為老年人放松身心、延年益壽的一種生活方式,異地養老、旅游養老、“候鳥式”養老等全新理念和養老方式也應運而生,養老方式日益多元化。
1 揚州發展“候鳥”式養老的優勢
所謂“候鳥式”養老,就是隨著季節的變化,如,候鳥一樣到不同的地方去消夏避寒,集健康服務、旅游休閑、文化娛樂為一體,在游玩中健健康康、快快樂樂享受老年生活。這種生活方式與國外學者研究的老年季節性移民有很多共同點,是一種特殊的旅游養老方式,國內通常稱為“候鳥式”養老
揚州市地處北亞熱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19°01~119°54、北緯32°15~33°25,南部瀕臨長江,京杭大運河從城區穿過,地勢平坦,主要為低矮丘陵及沖擊平原。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屬于副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的基本特點是:季風顯著,四季分明,熱量充裕,光照較足,雨量豐沛,無霜期長,光、熱、水的時空分布兼有該省南北之利,冬天不如北部寒冷,夏天不比南部炎熱,臺風影響比沿海輕,既適宜多種植物的生育,也有利于部分植物的安全越冬,自古就是觀景旅游勝地。揚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商業昌盛,人杰地靈。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是南京都市圈城市和長三角城市群城市,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有著“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又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也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環境宜人,景色秀麗,是聯合國人居住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溫泉名城。
2 揚州“候鳥”式養老的現實意義
2.1 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揚州市地處江蘇省中部,近幾年來外來常住人口越來越多,60%以上均為退休老人,逐漸呈現候鳥式養老的理想之地。這些老人在揚州住宿、餐飲、養生、醫療以及旅游等方面的消費,總消費逐年上升,另外還能帶動其他方面的消費,促進醫療護理、老年設施、公共交通等行業的發展。建立養老服務經濟圈,將吸引各地高層次人群來購房養老,促進當地房地產業去庫存,使之健康發展,并帶動醫療、旅游、交通、文化娛樂等行業的發展,提升就業率并增加城鎮、農村居民收入。發展養老產業對拉動揚州當地內需、促進交流起重要作用,并壯大旅游等支柱產業。
2.2 提升人力資本和智力服務
揚州有大量退休的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專家、學者,若能使這些老人在揚州發揮余熱,實現“老有所用”,不僅豐富了其老年生活,也使其成為國際旅游城的重要建設力量之一,對揚州的發展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2.3 豐富和完善老年旅游產品
建成先進、科學的旅游、養老、醫療三位一體養老模式,將吸引各地老人來參觀和體驗,增強揚州對老年群體的吸引力。倡導“候鳥式旅居度假慢生活”模式,讓會員如候鳥般自由享受各地的優越資源,將揚州選為其宜居基地之一。研究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將醫療的預保、營養、康復融入老人的飲食起居之中,彌補目前國家醫療體系所不具有的部分,提升老人們的社會適應性。
2.4 能有效解決空置房問題
以前,揚州由于房地產開發結構單一等原因,導致高空置率。統計顯示,部分住宅小區空置率高達90%,存在嚴重的資源浪費現象。揚州市的養老機構與內地的養老機構或者旅游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或發展養老連鎖機構,使用季節性空置房屋來容納外地老人,提高揚州部分地區房屋使用效率。
3 揚州“候鳥”式養老已具體的條件
揚州市共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1 363個,其中達省級示范性215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92個,城市社區托老所30個,農村老年關愛之家61個,各類養老機構97家,其中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72家,社會福利中心等公辦養老機構8家,老年公寓等社會辦養老機構17家。全市養老床位數34 505張,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總數的3.3%,其中社會辦養老機構床位17 856張。全市護理型床位10 352張,占床位總數的30%。全市農村五保養老對象17 306人,床位15 885張,集中供養人數10 130人,集中供養能力達92%,集中供養率59%。
3.1 建立居家、社區醫養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層醫療機構在轄區內組建全科醫生團隊,對60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狀況進行調查摸底,建立健康檔案,對孤寡老人實行免掛號費、降低檢查治療費等優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實施家庭醫生制度,與60歲以上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簽約;組織多輪企業退休人員免費體檢,周期免費體檢率達83.29%。一是開展居家醫療協作服務。全市共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 363個,其中直接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在一起的有262個,占19.2%,與鄰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協助開展醫療服務的有153個,占11.2%;部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利用社區資源,邀請該社區內退休的老醫生,作為中心的醫療志愿者,為老年人提供一些保健常識咨詢。二是開展居家老人醫療緊急救助活動。2012年,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經營、市場運作、公益服務”的建設運營模式,建成市養老服務平臺,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為服務主旨,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緊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務。目前,“12349”養老服務熱線已覆蓋整個市區,24 h為老年人提供服務。三是開展醫療定點服務。由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與轄區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聯系,簽訂服務協議,充分發揮社區養老服務平臺功能。四是開展健康知識咨詢服務活動。全市以“健康揚州社區行”活動為載體,定期組織講師團成員以及有關醫學專家深入社區、鄉村,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市專業照料學會組織社區居家養老護理員專業培訓,其中150人取得了人社部門認定的國家護理員五級證書。
3.2 養老機構醫養結構不斷地優化
一是農村敬老院基礎醫療廣覆蓋。通過3年“三有三能六達標”改造升級,敬老院醫養融合建設得到持續發展,揚州市72家農村敬老院均設有基礎性醫療功能的醫務室。同時,敬老院還與當地衛生服務站、綜合性醫院積極對接,建立雙向轉治機制,確保政府兜底保障對象的基本醫療。二是公辦養老機構醫養支撐輻射能力強。揚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成立頤和養老康復中心,通過與東方醫院合作,在全國首創“金拐杖”養老服務標準體系,通過“親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務模式、ABC管理模式、GOT運行模式”四大專屬模式,實現示范引導、專業推廣、輻射社區的作用。三是養老護理院建設從無到有。各縣(市、區)加大推進養老護理院建設力度,截至目前,揚州市第一家護理院在儀征建成,已經投入運營,寶應縣養老護理院已完成工程建設和公建民營招標工作,其他縣(市、區)養老護理院建設工作,正在按照序時進度穩步推進。
3.3 養老機構醫養扶持政策不斷地健全
為確保護理型床位補貼落到實處,揚州市民政局與市財政局重新修訂了《揚州市城區養老機構新增床位經費補助辦法》,其中明確對符合條件的以自建產權用房舉辦的養老機構,每張護理型床位給予不低于1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對符合條件的以租賃用房舉辦且租期5年以上的養老機構,每張護理型床位給予不低于5 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補助,2015年,下發城區養老機構床位和運營補貼合計167.59萬元,各縣(市、區)投入醫養融合建設資金1 728萬元。此外,揚州市民政局出臺《揚州市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實施方案》,通過市福彩公益金以獎代補形式,鼓勵養老機構參保,提高醫養融合抵御風險能力(承擔保費50%),其中保額為每年每人100元,意外死亡賠付上限23萬元,保障人群覆蓋全市城市三無、農村五保和養老機構寄養19 057人,市、縣(市、區)兩級保費投入105萬元,截止5月,已決案36起,賠付金額35.55萬元。
3.4 養老護理員素質和保障水平不斷地提高
近年來,揚州市已免費培訓養老護理員1 410人,持證上崗率達90%以上,養老護理員專業化、職業化水平不斷地增強。根據《關于推進醫療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的意見》要求,對取得國家養老護理員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初級工職業資格證書后,在養老機構護理崗位連續從業2年以上的人員,分別給予每人3 000元、2 000元、1 000元、500元一次性補貼。目前,揚州市已發放護理員一次性補貼25萬元,涵蓋各類養老服務護理員。
4 揚州“候鳥”式養老的主要做法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轉變的必然結果,當前揚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問題,做好醫養融合工作不僅時間十分緊迫,而且壓力十分巨大。
4.1 落實醫養融合各項指標任務
年初以局一號文件和縣(市、區)目標責任書等形式,明確了全市醫養融合工作的重點指標,即醫養融合養老機構占總數的30%以上;護理型床位數達到床位總數55%;社會力量舉辦或經營的養老機構床位數占床位總數的35%。實現養老服務機構的養老護理人員崗前培訓率達到100%,持證上崗率達到90%以上。揚州市民政局將持續采取政策配套、資金扶持、培訓保障等手段,確保今年醫養融合各項指標全面完成。
4.2 建立醫養融合相關部門聯動機制
積極配合衛計委、財政局、人社局等相關部門做好醫養融合工作。一是配合衛計委在養老政策、管理、人員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務,提高醫療與養老資源的使用效率。二是與市財政局積極協調,提高護理型床位建設補貼資金總額。三是聯合市人社局將符合條件的醫養融合養老機構納入醫保定點機構,力爭將基本醫療費、日常護理費、康復保健費等項目納入城鎮醫保和新農合報銷范圍。
4.3 推進社會辦養老機構醫養發展
推動《揚州市社會辦養老機構扶持辦法》的出臺,聯合財政、衛計委、國土、工商、安監及消防等職能部門,鼓勵養老機構與醫療服務機構融合發展,搭建平臺協調解決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員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問題。探索建立老年護理保險制度,積極與人社、衛計委和財政等部門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調研,參照養老機構綜合保險以獎代補模式,降低社會辦養老機構風險,緩解失能老人護理費用支出壓力。發揮社會福利協會服務管理作用,制定全市行業管理規范性文件,明確社會辦醫養融合型養老機構的性質地位,各方權利、義務關系,開辦養老機構籌資方式與待遇,糾紛處理機構與理賠等要求。
4.4 創新居家社區醫養融合方式
一是提升居家醫養能力。在便民服務進萬家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家庭醫生制度,實現生活護理、康復護理進家庭,定期巡診與應需施診相結合的診療、護理服務,為居家養老提供醫療保障。二是強化社區醫養融合功能。結合城鄉發展規劃,統籌布局建設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農村養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并在其中配備健康小屋、康復室等,筑牢社區醫養融合基礎;條件不具備的老居民區,按照就近原則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立契約合作機制。三是大力開展醫養融合志愿服務活動。成立服務老人的“時間銀行”,倡導“服務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時間儲蓄”的方式,發動志愿者為老年人提供醫養融合服務。
綜合以上論述,揚州大力發展旅游、養老、醫療三位一體“候鳥”式養老模式是有條件的,對實現幸福揚州,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促進揚城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能為其他城市提供全新的養老模式,促進我國養老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標志,黨朝峰.三亞8成商品房賣給島外人候鳥人群約45萬人[EB/OL].(2012-02-06)[2013-01-11]http://news.hainan.net/newshtml08/2012w2r6/841571f0.htm.
[2] 李馨.關于海南發展“候鳥”式養老產業的思考[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l):94-97.
[3] 劉新靜,黃筱焯.世界老年旅游的新形勢與新理念[J].中國商貿,2009(21):136-137.
[4] 李士梅.中國養老模式的多元化發展[J].人口學刊,2007(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