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瑩 童燮 王群 劉凱 王娟 羊玢


摘 要:隨著汽車的普及和技術發展,兒童乘員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機動車兒童乘員約束系統可以有效地保護兒童乘員的安全,從而能夠大幅度降低交通事故中兒童乘員的傷亡率。該文從發展現狀、基本類型和應用方面對兒童乘員約束系統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展望了未來兒童乘員約束系統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機動車 兒童乘員約束系統 兒童乘員安全 兒童安全座椅
中圖分類號:U4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5(c)-0168-02
隨著交通事故發生率不斷上升,汽車安全方面的研究變得尤為重要。安全帶、安全氣囊是汽車上最常見的裝置,然而安全帶、安全氣囊的設計,對兒童并不適用。兒童乘員約束系統(CRS)就是專門針對兒童所設計的保護裝置,它帶有保護帶扣的織帶或相應柔軟的部件、調整裝置、連接裝置以及輔助裝置,且能將其穩固放置在機動車上[1]。CRS的使用對降低兒童死亡或嚴重受傷發揮著重要作用。
1 兒童乘員約束系統的現狀
自20世紀60、70年代以來,為了保護兒童乘員在乘車時的安全,來自瑞典的伯蒂爾·奧爾德曼教授設計了第一把兒童安全座椅。在隨后的40、50年里,兒童乘員約束系統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進展。
最開始研究的兒童安全座椅結構單一,只是通過后向乘坐對兒童進行保護,對側面的保護、不同年齡階段兒童保護的研究較少。基于對兒童乘車事故的調查,研究人員逐漸開始對兒童安全座椅進行不斷的改進[2]。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其生理特征是不同的。研究人員根據不同年齡兒童開發具有高生物仿真度的假人模型,設計了相應的兒童乘員安全座椅,以最大程度提高兒童乘坐安全。兒童座椅發生失效的主要原因是安全帶的緊固力不足,據調查發現,大約67%的兒童座椅的安裝存在松動。目前,兒童座椅已設計出專門的固定系統將其緊固在汽車后排座椅上,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美國的LATCH系統和歐洲的ISOFIX系統。
隨著兒童乘坐安全逐漸受到重視,汽車兒童約束系統法規在世界各國建立并不斷完善起來。法規的設立與實施,強制性要求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兒童乘坐安全。
2 兒童乘員約束系統的類型
兒童約束系統由兒童安全座椅、安全帶系統、固定裝置及汽車床組成,其中兒童安全座椅是最關鍵的組成部分,在此僅討論兒童安全座椅和固定裝置。
2.1 兒童安全座椅
目前市場常見兒童座椅按不同年齡段可以分為4大類,即0~1歲用兒童座椅;1~4歲用兒童座椅;4~8歲兒童座椅;8~12歲兒童座椅。隨著其類型的不同,各座椅的設計也各不相同(見圖1)。
主要研究方向:車輛安全與人體損傷。
2.2 固定裝置
現在一般用的固定裝置是LATCH(美國)和ISOFIX(歐洲)。美國的LATCH系統由下扣件和一條固定在座椅靠背上方的栓帶組成,如圖2所示。歐洲的IXOFIX系統由下固定系統和上端固定點組成,能夠讓駕駛人快速、穩固、正確地固定兒童安全座椅,如圖3所示。這兩種固定裝置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它們的結構形式上,具體表現是:(1)ISOFIX系統只允許使用剛性的底部連接件,而LATCH的地步連接件有可變性和剛性兩種;(2)ISOFIX系統不一定需要使用頂部鏈繩,即CRS與車身的連接形式是剛性的,相反地,LATCH則必須使用頂部鏈繩[3]。
3 兒童乘員約束系統的應用
兒童安全座椅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不僅是兒童安全座椅的普及,其正確的使用也是很重要的,美國調查發現,在觀察到的3 442個兒童約束系統中,嚴重誤用的比例為72.6%。
由此可見,兒童乘員約束系統的使用情況還有待提高,這里提幾點建議:
(1)通過社會媒體、學校教育對兒童乘員安全進行做大量宣傳,政府可以給予相應的補貼,對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做出強制性要求。
(2)增加對兒童安全座椅正確使用知識,家長選購時要仔細,選擇合適兒童的安全座椅,仔細閱讀生產廠商的使用說明書及所提供的產品目錄,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正確安裝,安裝好后要檢查是否安裝好。
(3)定期對兒童安全座椅進行檢查和維護,以免座椅質量出現問題不能很好地保護兒童的安全。
4 結語
從兒童乘員約束系統發展至今,兒童乘員安全座椅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通過假人模型的選擇、試驗條件的優化,采用更優的軟件分析模擬、利用先進的技術等方法設計并提高兒童安全座椅的性能;對傷害評價指標和約束系統性能評價指標的完善;加強對兒童約束系統的正確使用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家長對兒童乘車安全問題的重視,從而更好地保護兒童乘員的安全。兒童乘員約束系統的研究不僅對我們的生活有重要意義,而且其本身還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參考文獻
[1] 霍慶澤.初始源自未來-汽車兒童安全座椅的發展歷史[J].世界汽車,2008(9):28-29.
[2] 胡小強.基于模擬碰撞的兒童安全座椅改型設計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3] 馬偉. 車輛正面碰撞中兒童乘員約束系統的仿真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