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月
【摘要】幼兒音樂教育是現代幼兒教育的熱門話題。本文對音樂教育的形式進行了分類概述,其中包括主題性音樂活動、單元性音樂活動、常規性音樂活動、活動區音樂活動。通過不同的音樂教育形式對幼兒的音樂發展產生有益的效果,從而讓幼兒更好的掌握音樂。
【關鍵詞】音樂教育 音樂活動
教學工作是極富創造性和藝術性的工作。幼兒教育和音樂教育如此,幼兒音樂教育更如此。音樂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藝術,幼兒自身音樂能力的發展也遵循一定之規。因此,學習音樂尤其需要循序漸進,常規性音樂活動必不可少。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幼兒園音樂教育是以促進幼兒對美的愉悅和身心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而不是為了單純的掌握音樂的技能技巧,也不是為單純發展幼兒的音樂能力。因此要將幼兒的音樂活動與幼兒園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及其他各項有益的教育活動結合起來進行。這就需要適當地組織有針對性的音樂活動,來實現幼兒園整體教育,全面發展教育的要求,下面就來說說幾種音樂活動形式。
一、主題性音樂活動
所謂主題性音樂活動是根據某一階段幼兒園全面教育內容的需要,確定一個教育主題,圍繞這一主題去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征、在音樂程度上循序漸進的、幼兒的演唱演奏力所能及的、具備音樂藝術審美情趣的、與主題內容有關的音樂教材,組織的音樂活動。例如,以春天為題材的音樂作品俯拾皆是,但究竟選擇哪些作品才最符合“春天”主題活動的要求,效果最好呢?我認為,最重要的并不是挑選“春天”字樣,做表面文章,而是在考慮幼兒的實際能力和作品藝術性的基礎上,選擇那些富有春天氣息,真正具有藝術生命力的作品。只有那些真正具有藝術力的作品才有可能在教學工作中同樣具有生命力,激發幼兒的想象、聯想、思維等心理活動,從而在深層次上自然地將色彩、語言、動作等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達到繪畫、語言、表演等活動的綜合。還需要進一步強調的是,并不是在“春天”主題活動中唱一首有關“春天”的歌曲就可以稱之為綜合活動了,也不是所有的以“春天”為題材的音樂作品都適用于幼兒園的主題活動。要尋找音樂與繪畫、語言、科學等幼兒園各項活動自然而又恰切的結合點,是一頗費周折的事情。教材的選擇最為關鍵。好的教材本身,往往可以為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巧妙的線索與靈感,為各項活動的綜合提供可能性。
二、單元性音樂活動
單元性音樂活動也是一種綜合形式的音樂活動,但它指的不是內容的綜合,而是音樂本身的綜合,即在某一單元時間內(比方2-3周或更長),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圍繞某一音樂要素,綜合聽、唱、說、動、奏等音樂實踐,組織豐富多樣的音樂教育活動,加深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例如,為了讓幼兒了解和熟悉三拍子音樂的特點,可以利用單元活動集中選擇三拍子的歌曲和樂曲讓幼兒反復地去唱、去聽、去跳,在節奏活動中也重點練習三拍子的內容,從而使幼兒能夠通過自身聽、唱、說、動、奏等全面的音樂實踐活動,從感性上獲得強烈、清晰、豐富的經驗,并通過教師有意識地講解,在對比和歸納中進一步認識三拍子在音樂表現上的特點。
三、常規性音樂活動
常規性音樂活動是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最傳統、最常見的一種組織形式,是充分體現音樂藝術特點,最有效地發揮審美教育功能必不可少的一種組織形式。
常規性音樂活動一般由三個環節組成:
1.開始部分。音樂活動從一開始就要有音樂藝術美的氣氛,充分體現出生動活潑、富有朝氣的藝術科目的特點。因此,通常按照音樂活動內容的情緒需要,或用進行曲伴隨幼兒精神抖擻地走步,或用律動曲、舞曲伴隨幼兒愉快活潑地進入活動室。
幼兒入座以后,可以做律動練習,發聲練習或聽音練習。這樣,既做了節奏、發聲、聽音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又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集中了注意力。
常規性音樂活動開始的形式和方法,還應該與本次音樂活動內容呼應。如果音樂活動的內容是關于某種動物的,那么不妨做該動物的模仿動作進活動室。另外,還要注意,開始部分的音樂及活動內容要經常加以改變,使幼兒能夠始終保持一種新鮮感。否則,幼兒習以為常,就會不用心聽音樂或做動作,而一旦形成了機械化的自動動作,音樂活動就失去了美的意義了。
2.基本部分。這是音樂活動完成教育要求和任務的主要部分。這一部分通常可以為2-3項音樂活動內容,如唱歌、欣賞、舞蹈或傾聽聲音、歌曲、節奏樂等。總之,內容安排應豐富多樣,既要防止內容單一、一唱到底,令幼兒感到單調,又不要內容太多,把音樂活動搞成大雜燴,份量太重,超出了幼兒的接受能力。
一次音樂活動還要考慮教材的新舊搭配,注意難易適當。教材的內容和情緒類型既有變化,又有統一。比如,柔和抒情的教材可以和活潑歡快的教材搭配。活動形式的安排要注意動靜配合,從而使教學活動能夠重點突出、生動活潑,保持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3.結束部分。應當盡可能使活動結束在興致勃勃,井然有序的氣氛之中,使幼兒欲罷不能,意猶未盡,產生再上音樂課的愿望。結束部分一般可以利用基本部分的最后一項內容,自然地過渡到結束,也可以專門選擇律動或舞蹈動作來結束。
四、活動區音樂活動
活動區音樂是以活動區的形式為幼兒提供有范圍的自由選擇音樂活動的機會。在自選活動時間內,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己選擇音樂活動的內容、材料及合作伙伴等,也就是說,幼兒可以在音樂方面自己決定去做什么和怎樣做。這種活動形式為幼兒提供了一定的自我選擇的機會,有助于幼兒形成自我意識,發現和鞏固自己的興趣,學會按自己的意愿作出選擇,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更有助于幼兒通過對活動內容和材料的駕馭,通過自己與合作伙伴的合作與協商,自己組織活動,實現自己的想法。所以說,活動區音樂活動更能體現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是幼兒游戲的伙伴,幫助他們選擇適當的游戲材料和處理游戲情境,以觀察或直接參與的方式去實際地幫助幼兒提高能力,充分發揮自選游戲的教育作用。教師在這里只是一個反應者、促進者、合作者、咨詢者或談話伙伴,而不是傳統的權威者、命令者和要求者。但是活動區音樂活動同樣需要教師精心而周密地計劃,需要教師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安排中,有計劃地留出幼兒在活動區自選活動的時間,在教師環境的布局上有意識地留出幼兒自選活動的空間,并提供適合幼兒興趣、需要及能力的音樂活動材料。所有這些,都需要教師對幼兒自選音樂活動的教育作用、內容、方法、意圖有清醒的認識,并事先做好安排。只是這種計劃是以一種隱蔽的、潛在方式表現出來的。它能夠為幼兒提供一定的情境性和暗示性,自然地幫助幼兒自己去發現活動的動機、目標、結構與內容。
根據音樂教育的學科性質和特點,活動區音樂活動材料的投放、環境設計等,都要以不影響和不妨礙幼兒的自由活動為前提。因為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音樂活動不可能不發出聲音,而音樂區通常也是全部幼兒自選游戲活動的一個部分。因此,教師應該考慮到怎樣使不同區域的孩子的活動互不干擾。既不要使音樂區發出的聲音干擾了別的區域活動,也不要使別的區域發出的聲音影響了音樂區幼兒對自己音樂表演和音樂創造活動的傾聽、欣賞與糾正。
在音樂活動區投放的材料,可以是有關音樂的圖片、書籍、玩具、教具、道具、布景等。它們一方面可以從視覺、語言等不同的側面豐富幼兒對音樂作品的感性經驗與認識,比方在活動區為幼兒提供描寫音樂劇《小熊請客》的兒童圖書;另一方面可以為幼兒的音樂表演提供真實的情境,使幼兒能夠有可能自由地、戲劇化地、創造性地表現歌曲和音樂的意境,比方提供音樂劇《小熊請客》中所需要的動物頭飾、道具、場景等。另外,也可以在音樂活動區投放一些手工制作材料,使幼兒能夠親手制作一些聲音效果獨特的發聲物體或節奏樂器,幫助幼兒自己去探索和發現聲音的各種特點和豐富多變的表現力,培養幼兒對聲音的敏感和興趣。
五、多種音樂教學形式的結合
幼兒音樂教育活動課程的設計、組織和安排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是隨時隨地處在發展、變化和創新之中。但它所依賴的基礎卻是簡單的兩點:一是幼兒在音樂能力及認知、情感和社會性方面的一般特點和個別差異;二是音樂藝術自身的創作、表演、欣賞的特點與規律。以此為出發點去選擇教材、確定目標、設計方法,就能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就課程整體而言,上述音樂教育活動形式應當相互結合起來進行,而不應厚此薄彼。從具體的教學活動來說,到底采用什么形式來組織內容,要根據教育內容的性質、范圍靈活地選用。有的內容適合常規性科目組織形式;有的內容可以用主題的形式;而有的內容則可以直接放入活動區。總之,在選擇活動形式組織教學內容時,應該從幼兒的經驗和能力以及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靈活地采用多種形式,為幼兒提供各種不同的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