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萍
【摘要】《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的知識,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在幼兒期,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家園共育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立足點。教師要與家長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共同生成適宜于促進每個幼兒最大限度發展的教育。
【關鍵詞】幼兒教師 家長 溝通
幼兒園與家庭合作共育是實現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幼兒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卑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由此可見,家庭和幼兒園作為對幼兒發展起重要影響的兩種環境,必須協調一致,緊密配合,方能充分發揮教育作用,從而促進兒童的健康全面發展。
一、良好溝通的重要意義
實現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共育,幼兒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關鍵。成功的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需要幼兒教師與家長之間建立起深入、有效、密切的溝通聯系,才能增進雙方相互了解,加深對幼兒教育的統一認識,減少分歧,并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發揮各自建設性的作用,最終為幼兒提供最優質的教育。對幼兒發展而言,教師與家長積極有效的溝通能促進雙方為幼兒創設更為適宜的發展環境,采取適宜有效的支持性策略;對教師來說,與家長的溝通有利于全面、客觀的了解幼兒,反思并改進自身教育行為,為家庭教育提供幫助和支持;在家長方面,與教師的溝通有利于家長客觀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掌握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積極主動參與幼兒園教育;對幼兒園而言,教師與家長的良好溝通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幼兒園獲得可持續發展。教師與家長積極有效的溝通無論對于幼兒、教師、家長和幼兒園都有著特殊而積極的意義。
二、講究溝通的技巧方法
在與家長交往的過程中教師往往要提出批評,這是經常遇到的一個棘手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教師給家長以足夠的尊重,應當注重以下4點。
(一)實施單獨批評。避免傷害家長的感情教師向家長反映情況時,一般是在下午幼兒離園時,這時家長和幼兒很多,如果不注意,其他的幼兒和家長會聽到,影響批評的效果。不管教師的批評多么溫和,如果當著其他人的面進行,容易產生不良的后果。有的家長可能因此遷怒于孩子,有的可能造成教師家長雙方情緒上的對立。
(二)先報喜,后報憂。不管是“對中有錯”還是“錯中有對”,幼兒的優點、點滴進步都要先告訴家長,不吝惜對幼兒應有的贊美與期望。“喜”并不是簡單地理解為是“應該做的”,不用說,而是應該必須說出來,多表揚。報喜說明教師喜歡孩子,然后再耐心誠懇地指出問題所在。
(三)用請教式的態度和口氣提出看法。批評是來自外部的,如何把來自外部的轉化成內部的動力呢?把責備變成“請教”,采取請教式的批評。如:“這個問題我不太清楚,您能講講嗎?您能和我談談孩子在家里的情況嗎?”盡量采取請教、商量的態度,把找出問題的主動權讓給家長,耐心地聽取家長的意見,使家長產生伙伴般的親切感,所以效果好。
(四)提建設性的批評意見。在指出存在問題時,要盡量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兒的具體行為和表現上,介紹幼兒情況時,最好是描述幼兒“做了什么”,而不要概括“是什么樣的”。批評時對問題就事論事,不概括化,批評行為本身,不能進行無視幼兒人格價值的貶損,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批評的目的是希望孩子獲得進步和提高,重點是放在如何改,防止重犯上,教師要多分析原因,提出具體的改進方法。比如,為什么錯,應該怎樣做,為什么要這樣做以及告訴處理類似事情的方法。
三、溝通時需要注重的問題
(一)要尊重家長和孩子。要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家長,尊重他們的人格與觀點,要耐心、虛心、誠心的聽取家長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議,努力營造和諧、輕松、愉快的交流環境,這樣家園才能保持協調一致。教師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贊,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直至影響對待孩子的態度。而這種獎賞性的行為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繼續努力的心理。同時這種肯定也能使家長輕松、自信、愉快地面對教師,主動向教師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育兒的困惑,期望得到教師的指點與幫助。這樣,交流的主題就會得到延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二)耐心輔導家長科學的育兒方式。許多家長由于對孩子年齡特點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老師是有一定育兒知識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家長,讓他們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
(三)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好多老師現在還很年輕,尚沒有為人父母的角色體驗,有的即便是已經做了母親,在與家長溝通時,常常會遇到難以達成共識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了解父母的角色,并從父母的角色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手或頭碰破一點皮,家長接孩子時十分驚訝、十分心痛是肯定的,這時我們要了解幼兒父母的角色,要換位思考,體諒家長的愛子之心。
(四)對家長要一視同仁。家長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歷、職位、性格均有所不同。無論家長間存在什么樣的差異,從他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的那一天起,家長與教師就開始了共同的歷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師應該學會與每一位家長交流,讓每位家長都能感受教師的關注或重視。由于職業、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地了解家長,以便有針對性地與家長溝通。
(五)對孩子共同的愛是溝通的基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教育好孩子。共同的愛使家長和教師的距離拉得很近,使家園的交流更加自然、融洽。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愛有時是不正確的,要么愛得過火,要么不到位。在與家長交流時,首先要理解、肯定家長良好的出發點,不要使家長有挫敗感,同時要給家長一些幫助,使他們能夠正確運用他們的愛去教育孩子,使孩子的社會性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