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陽
體驗了一個學期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系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然而在新課程中,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目的。
1.課前充分的準備
學習數學對于自身數學基礎的要求很高,因為數學是極其嚴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它的思想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連續性,如果之前的知識點沒有掌握牢靠,那么越之往后學習,知識網絡越加復雜,而所需要聯系的基礎知識越加繁多,因此經常在知識有漏洞后,數學的學習便更加陷入困境。因此,在上一節課之前,我們要進行充分的準備:首先,教師自己要熟悉教材,理解教學大納的要求,明確教學目的,理解教學的重、難點,針對這一教學內容需要采用哪些教學方法等,教師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數,并結合班上的實際情況,才能把教案寫好,寫得全面合理,這一過程需要反復研究,反復備課,寫好復備課;其次,教師要準備一些課堂上需要的一些圖片、實物,設計簡明、直觀、合理的課件等;再次,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狀況,把沒有掌握前一知識的學生進行輔導,讓他們自身能有學習這一學科內容的知識基礎,要讓學生對數學學科感興趣,充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產生學習數學的強烈欲望,讓學生產生主動性。
2.導入的策略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有效地構建愉悅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深深地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誘導學生把學習新知的壓力變為探求新知的動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師對新授內容的巧妙的導入,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習的能動性、自主性,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里簡單介紹幾種方法:第一、巧設懸念,創設情境;第二、利用已學知識,啟發學生的思維;第三、巧借實物器件,激發學生思考。
當然,新課的導入方式很多,如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聽音樂,簡單的一個設問,普通的一聲問候,甚至一句無聲的體態語。總之,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愿學、善學、樂學。
3.培養學生三思后行,認真作業的習慣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關鍵。有時候觀察到有的學生甚至連題目都沒讀完或者要求都不看就開始做了,錯也是情理之中了。要提高作業正確率,必須下功夫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看清題目要求再解題的習慣。每教一新課例題,教師都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練審題,在學新課的同時學會審題方法,養成審題習慣。到高年級,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解題時自覺地靈活運用已學知識,調動自己所有學習過的知識解題,并在多種方法中擇優。解題時要認真書寫,教學生解題時要書寫整潔,格式規范,計算要養成列豎式的好習慣。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會驗算,養成解題時檢驗的習慣,驗算首先是驗算理,驗方法,其次是驗計算。在檢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倡邊算邊查邊驗,一步一"回頭",爭取一次做對,防止無效勞動。培養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主要靠課內教學的指導和訓練。家庭作業題要認真設計,數量要少,質量要好,解題的要求要高。由于題量少,學生不感到負擔,就樂于開動腦筋認真完成。這樣安排作業,學生負擔輕,積極性高,不但有利于良好習慣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維能力的提高。
4.培養學生積極表達的習慣
新的課程改革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師生平等地對話和交流。如果在課堂上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和發言,教學過程就會像一潭死水令人窒息。一些老師上課后時常抱怨學生啟而不發,實際上是除了自己"啟"的藝術不高明外,也與平時沒下功夫培養學生積極發言的習慣有很大關系。
5.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問題迎刃而解。
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