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漢
摘 要: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設計界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設計的同一化,中國的傳統正逐步遠離世界視野。本文從現今設計存在的問題開始,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尋求中國設計的突破口。
關鍵詞:同一化;設計問題;傳統風格;新東方主義
1 當代中國設計問題的分析
身處在城市的中央,如果說沒有看到地名介紹,一棟棟現代化的建筑利于我們面前,我們已不知身在何方了。我們可以看到,城市建筑的同一化,現代風格的建筑充斥著各個城市,街道,一棟棟個性、突出的建筑呈現在我們面前,是否覺得欠缺了什么?遠古的建筑文明都去了哪里?
在現代主義風格,新消費主義橫行的國際浪潮中,似乎遠古的文明漸行漸遠,很多人已然忘卻,但也有不少人在欣賞西方藝術之余感嘆民族傳統文化的饑荒。歐美建筑在中國大地一次又一次涌入,傳統文化正在缺失,造成了當代建筑藝術界悲涼的文化混雜和虛榮。本土藝術悲涼的迷失,深究其原因有以下:
首先,文化傳承的不完整性。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及各種社會歷史原因,國外設計領先,直接霸占了整個世界,導致中國設計師對傳統本土文化的認識不足而產生不自信,造成了一定程度對西方設計的盲從。
其次,外來建筑藝術的沖擊流行,國人接受新建筑新風格的同時,審美觀念也跟著一定程度變化,導致需求也隨著變化,傳統文化市場減少。第三,設計師的地位。在國外,設計師的地位是得到尊重與敬佩,有更大空間和權利決定自己的設計,但是,在中國,設計師的地位有待提升,在設計方面缺少了權利和自主。很大程度取決于上層的審美偏好和意識局限。
第四,由于設計時間及建設經費以及工藝等等的制約,不少投資人對新藝術等有了非分之想。在國際文化的進程中,因為以上種種原因導致我們很多時候依附外來的東西而犧牲了我們最寶貴的內在價值。
2 中國傳統文化的美
2016年央視春晚的一個節目《山水中國美》,陶醉了不知道多少人。從蘇州評彈的輕清柔緩、山水畫卷的恬淡寫意、傳統服飾的古韻古香等等,為我們呈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周杰倫的一首《青花瓷》,北京奧運會的火炬,奧運會的開幕式,麗江古城,徽派建筑等等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驚嘆中國傳統文化如此之美。
我們以古代東方藝術的代表之一青花瓷作為代表,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美。青花瓷的素淡雅致,白看不厭,說不出的理由確實情有獨鐘,這正是青花意境之美的魅力所在。青花瓷,古老的中國傳統,近千年的文化積淀,用青花色調表現山水等具有蒼翠古樸的格調,逾顯其古樸之神韻,使人回味無窮。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形,更加注重意境之美。由于文化的不同,我們傳統文化的審美理想構建在“存天理,滅人欲”及“中庸之道”之傳統內核基礎之上的修身養性,以達至人生的無煩無惱的境界,而西方人精神境界所崇尚的追求個性解放的性格特征。因而,中國文化所要傳達純粹的靜謐之境界。
中國書畫極致的線性美;東方藝術中的“留白”,產生的虛實之美、氣韻之美以及想象之美;東方色彩“丹青”表現的 古樸、雄壯、優雅的氛圍;徽派建筑集山川風景之靈氣,融漢族風俗文化之精華。這一切都向我們呈現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美。
3 “新東方主義”探秘—尋求當代中國設計的突破口
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交融,審美標準和意識的改變,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等各種原因,要在古典的東方藝術上的傳承不能一味的照搬,需要結合現今的情況有所改變。因而,設計界提出了“新東方主義”這個詞匯,現今,這個詞匯已活躍在設計界上,在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上,結合東方文化精髓,“新東方主義”提倡本土藝術精神的傳承。
傳承不是簡單的對傳統藝術符號的照搬,而是在傳統文化與哲學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并加以積極繼承,在語匯、意境和氣場的階梯上進步,挖掘時代建筑的情感價值,“得其古意、取其精神”。因而,新東方主義不是純碎的元素的堆砌,而是對于傳統文化充分了解認識的基礎上,將現代元素與傳統文化結合砸死一起,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設計作品,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讓傳統文化的精髓得以傳承。
文化傳承與創新,不是簡單的復制過去,作為中國設計師,更多需要在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以現代人的生活及審美設計出新東方主義的作品。在尋找中國當代設計的突破口,探尋“新東方主義”藝術觀的過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中國書法、祥云符號、中國結、景泰藍等等各種中國傳統符號,在現今的設計利用中,不是簡單的引用傳統符號就是“新東方主義”的表現形式了。在設計的引用中,更加需要注重這些傳統元素所呈現給我們的精神哲學和其中所蘊含的意境。從而達到其所具有的生命力。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博古深厚,西方文化也有其可取的一面。不能一味的否定西方,需要在尊重西方古典和現代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本土文化打造新東方主義作品。
最后, “新東方主義”的藝術形態和發展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時代潮流的變化,審美觀念、生活方式等等變遷,需要我們持續不斷的創新、變革,這樣才是一種真正富有生命力的藝術風格的哲學本質。
東風西漸,古韻今生。隨著時代和民族的變遷,當代設計師肩負著民族文化傳承與復興,肩負著藝術的時代責任感和地域認知性、展露著傳統與時尚交相輝映的歷史風采,穿越過文明進化燦爛的未來之大門,“新東方主義”為藝術家們打開了持續創新的無限時空;“新東方主義”將會成為中國當代文化藝術從輸入到輸出的重要源泉。
參考文獻:
[1] 盧鏗主編.新東方主義[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9.
[2] 楊波.以傳統文化基礎構建內生的本土社會學.法制與社會,2011(3).
[3] 盧鏗.“感動源于合理的兼容——再說“新東方主義”藝術觀”.中國建設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