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禹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隨著深入高效課堂數學的改革,進一步促進數學生活化、數學與生活的接舅是指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課堂變得更自由、更靈活,學生也始終在愉快的狀態下積極地學習數學,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這的確是我們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可喜變化。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樂趣。因此,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兩者都相互聯系,應在生活中仔細觀察事物發現數學規律,讓生活充滿激情,讓數學充滿活力,讓課堂充滿樂趣,使課堂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為此,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從而實現從愛好數學、喜歡數學,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把學生的生活經驗有趣地課堂化、具體化、系統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貼近生活,要求小學數學與生活進一步接軌。
一、數學情境與生活接軌。
教師應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實際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為突破口,促使學生感知數學來自于處理,而生活中處可見數學,而數學常用于生活,確為生活服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增強學習數學的好奇和興趣,從而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在常規的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教學實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進一步升華。
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時,我創設的情境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課前準備的《桃子和盤子》教具,先要求每個學生拿出9個桃子放在盤子里,每盤放的個數一多樣,有幾種放的方法,可以放幾盤?當學生操作完成之后,從中選擇五種:(1)每盤放3個,可以放3盤。算式:9÷3=3盤。(2)每盤放9個,可以放幾盤?9÷9=1(盤);(3)每盤放2個,可以放幾盤?算式:9÷2=4盤,多1個;(4)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算式:9÷4=2盤,多1個。(5)每盤放5個,可以放幾盤?算式:9÷5=1盤,多4個。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上面五個除法式子,并提問:可以分成幾種情況,學生于是很快的觀察到,一類是不好分完,另一類分完成后還有剩余的。老師同時要畫龍點晴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這是以前我們學過的;分了以后還剩余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命名叫做“有余數的除法”,這樣的創設情境,充分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輕松、愉快地接受新知。
二、數學理解與生活接軌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充滿著數學問題。善于捕捉生活現象,理解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逐步轉化成為抽象的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之產生學習需求的有效方法。新的課程標準教師應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仔細觀察,捕捉更多的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運用所學生的數學知識主動地分析生活中的實際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內容展現給學生,掌握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如:教學兩位數乘法以后,出示一個數學問題,學校教師14人,帶著學生76人到公園游玩。進公園門口橫牌寫著:門票成人30元學生每人15人,團體15人以上每人20元。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
1、全購團體票:(14+76)×20=1800元
2、不購團體票:14×30+76×15=1560元
3、一部分購團體票,一部分不購團體票(14+1)×20+(76-1)×15=1425元
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設計方案,通過不同的方案進行比較,能培養學生在數學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進行理財的觀點,明白道理。
三、生活“數學化”
學生的知識應是在對話交流中形成,在重組共享中興趣倍增。在今天的課堂環境中,這一切都身臨其境,表現得淋漓盡致。例如:我先出示了一個體育用品價格表:籃球80元1個,排球45元1個,設計一個數學問題,“購8個籃球和6個排球需要多少錢?”。這樣的數學問題,如果沒有新的解題思維就只有一種方法:(1)80×8+45×6=910元,可是使用新的教材后,學生的解決方法都多了兩種:(2)(80+45)×8-45×2=910元,通過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使數學走進我們的生活,促進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多樣性,思維開放性,達到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之,教學應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現象,仔細觀察,分析思考,將數學教學與生活接軌,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美感,從而達到生活與數學零距離,充分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和認知視野,充分滿足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體會了數學知識的價值,更好地培養數學興趣,又何樂而不為呢?讓數學教學充滿時代色彩,真正調動學習數學積極性,培養學生數學更近一步接近生活,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技巧是高效課堂的本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