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霞
【摘要】如何優化中學生的德育環境,彌補目前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缺失,從而推進中學生德育工作,培養各方面均衡發展的優秀人才,已經成為凸顯在我們面前的新的課題。中學生德育工作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提高德育的效果,使青少年得到健康成長,開創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中學德育 環境 優化 效果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環境的產物,人同時也創造環境。學校德育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德育教學需要良好的教學環境。學生道德素質的發展受學校德育工作,尤其是德育教學的影響,但也受到所處的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社會環境、家庭環境是我們較為熟悉的。[1、2]
一、中學德育失效和低效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筆者根據自己在中學的幾年教學實踐,認為突出的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部分中學生對德育存在著誤解,拒絕或排斥接受道德教育
現在許多中學生一提到德育課,頭腦里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認為是空洞的說教。不少學生認為,那些“空對空”、“高對高”的德育理念過于理想化、成人化,脫離學生生活實際,與學生接觸到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使其難以產生認同感。
(二)德育手段著重“說教”、“灌輸”,使德育效果難以持久
現行的以說教和灌輸為主忽視教育主體的教育方式,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道德觀念,學生對規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壓力。以灌輸和說教為主的德育方式,未能有效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規律,灌輸式、說教式的手段和方法讓學生被動地接受道德規范和規則,使其在德育過程中缺乏參與的積極性。
(三)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分離,大大降低了德育實效
社會、學校、家庭這三個最重要的德育環境在德育問題上沒有形成合力,尚未形成完整的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德育環境,導致的結果就是5+2=0(五天學校教育效果被兩天真實世界生話所抵消)。
二、造成中學德育失效和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傳統的重共性輕個性的德育觀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習慣于從社會需求出發,比較重視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行為準則和集體意識的關注和培養,忽視了個性品質、獨立意識、批判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質,特別是忽視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方面的意義和作用。
(二)注重封閉式的理論教育,忽視開放式的實踐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德育實踐的具體操作是以說服教育為核心的,其最大的特點是控制性和封閉性,企圖通過封閉學校課堂、保留這塊“凈土”的辦法堵塞不良信息,控制學生的行為,對學生進行“理想化”的教育。殊不知,人是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存在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特別是在當今開放的信息時代,控制和封閉不僅變得不可能,而且還會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會不良環境對中學生的影響
當今中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卻令人堪憂、不容樂觀,宣傳封建迷信及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的書刊、圖片、錄相、光盤等,還有那些管理不盡規范的電子游戲廳、電腦網吧,極容易侵蝕青少年身心健康。繼網絡之后,近幾年在,在學生中又出現了一個新寵——手機短信。其中,危害最人的是黃色信息滿天飛,以往多在成年人之間流傳的“色情笑話”和“葷段子”,通過手機短信已蔓延到了中學生中間。
(四)家庭對中學生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教育對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起著重要作用。雖然家庭教育不如學校教育那樣正規和系統,但家庭教育是在朝夕相處的日常生活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的,因此家庭教育對于孩子個性的影響有時比學校教育更持久和深刻。但由于一些家長沒有樹立家庭教育的正確觀念或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科學方式,對子女的教育不能與學校德育工作協調一致。
三、優化中學德育環境,提高中學德育實效
(一)轉變德育方式
在一切都講究包裝的現代社會里,有時候含蓄比直白更容易深入人心,隱蔽教育意圖的潛移默化常常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對特定的德育目標的實現或內容的輸出,也要注意強調有一定的具體接受情境或情感氛圍,當要求學生完成某一既定的任務時,不僅僅要求學生立即按要求去做,更重要的是創設一定情境或情感氛圍,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從事這項任務的必要性,主動、積極地去完成。
(二)優化校園德育環境
首先是優化物質形態的學校環境一一學校硬件建設。物質形態的學校環境是指學校的建筑物、生態環境、班級教室設置等因素構成的校園物質景觀。其二是構建親情德育環境一一精神形態的學校環境(軟環境)。其三是構建制度德育環境一一制度形態的學校環境。
(三)優化社會德育環境
社會德育環境可以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大類,其中經濟環境屬于硬環境,政治和文化環境屬于軟環境。在優化經濟環境方面,良好的經濟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
(四)優化家庭德育環境
一是堅持德智并舉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觀念是指家長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的觀念。家長樹立“德智并舉”的素質教育新理念顯得尤為重要。
二是探索獨具特色的家庭教育內容和科學方法。首先,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你希望孩子在品行上成為一個怎么樣的人,自己就要以實際行動先爭取成為這樣的人。其次,應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素質教育,并重視對青少年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
(五)加強家庭、學校、社會的聯系,形成德育合力
在我國,家庭、學校、社會有著共同的利益和愿望。家庭德育和學校德育、社會德育有機結合,共同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大環境,既有益又可行,這是大德育的要求和開放性原則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吳少東.正確把握“四性”營造高校良好的輿論宣傳環境[J].警江職業大學學報,2001(9):75 77.
[3]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張櫥軍.新時期德育思維的視角轉換[N].中國教育報.,2001一10- 03( 3).
[5]潘宏佳.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環境寫照[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5-24(3)
[6]范曉.當前中學德育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