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瑩瑩
【摘要】社會服務能力是高職院校教師的重要能力,是高職院校改革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支點。但目前,意識的偏差和激勵機制的不健全制約了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發展。為此,高職院校應逐步轉變教師觀念,樹立教師“自我更新”的專業發展意識,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 社會服務能力
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是高職院校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教師是服務社會的重要人力資源。因此,高職院校應當鼓勵教師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技能、豐富科技成果。走進企業,親自參與生產,為企業提供專業知識和信息技術咨詢,提升企業軟實力。同時,豐富自身實踐經驗,提高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滿足自身職業發展的需要。
一、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內涵
社會服務是指學校利用教師的智力與知識資源直接為社會服務的活動。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是利用自身的資源直接投身于地方社會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不包括通過人才培養或科技成果的轉化等間接方式進行。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政治文明建設的服務
隨著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進行,高職院校在政治文明建設方面的服務主要體現在為特定階級意志的政黨服務,積極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
2.經濟建設的服務
從根本上說,高職院校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主要是為提高地方的生產力服務,其本質是提高人的素質和物的效能,推動人和物在新的水平上實現新的結合。
3.文化傳承的服務
高職院校在文化傳承上的服務主要是指在精神文明建設上的服務,即文化傳承、文化輻射、文化交流、文化創新等。
二、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現狀分析
1.社會服務意識和動力不強
高職教育的目標就是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能實用性人才。這一目標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還要掌握較高的生產實踐技能,按照生產第一線崗位的要求為社會培養實用人才。然而,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服務動力缺乏,至今都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是由中專院校升格而成,辦學時間短,社會服務工作積淀少;二是大多數教師受“重學術、輕應用”的傳統觀念影響較深,把教育教學工作當成教師的主業,把社會服務工作當成副業;三是高職院校并沒有把教師的社會服務工作當成學校自身的內涵建設去抓,出現“兩張皮”的現象。
2.專業實踐能力欠缺
較高的專業技能是高職院校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教學技能,也是目前教師亟待提升的一項技能。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教師的來源渠道相對單一。大多教師都是大學畢業生通過招考入職的,雖然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但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不足;二是大部分教師承擔著繁重的教育教學工作,疲于應對校內的教學及科研任務,到企業鍛煉的時間不能得到保障;三是教師到企業學習和實踐的工作量很難進行量化和計算,導致教師下企業鍛煉的積極性不高。
3.激勵機制缺乏
目前,高職院校并未建立對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激勵機制。國家在政策上對高職院校師資的資格認證的實踐能力沒有確切的規定。在職稱評定上,高職院校看中的仍然是教師的學歷、教學和論文質量、數量等指標,對于授課課時數、公開發表論文數量和參與課題都有明確的規定,但對教師應具備的專業技能和技術資格卻沒有明確的要求。這種職稱評定規則并沒有起到對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激勵和提升作用。
三、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1.從企業積極聘請兼職教師,鼓勵專職教師到企業鍛煉
豐富的專業技術實踐經歷是一名優秀的高職院校教師所應具備的必要條件,也是保證其具備較高的社會服務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要以“校企合作”為依托,聘請企業中的能工巧匠和專業技術過硬的人才到學校兼職任教,不斷提高兼職教師比例,逐步形成技能實訓課主要由兼職教師任教的機制。同時,鼓勵專職教師到企業鍛煉,提高教師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更好的為學生傳授真正適應企業生產一線需求的知識和技能。
2.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教師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工作
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應盡快出臺引導和激勵教師開展社會服務的相關制度,使高職院校將社會服務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去落實。高職院校內部要完善教師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的獎勵和考核制度。在制定教師的年度考核時加上社會服務工作考核項目,從制度上保障教師不斷提高社會服務工作能力。尤其是在職稱評定標準上,要把社會服務工作作為一項硬性指標進行評定。同時,在職稱晉升、職務聘任和出國進修時對于已經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和企業專業技術資格證書的教師要優先考慮,把企業社會實踐作為教師個性化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3.引導教師更新觀念,轉變角色
要通過宣傳、培訓等手段不斷引導教師改變傳統觀念。高職院校的教師已經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知識權威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將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教師應該不斷進行“自我更新”,保持自主探索的精神,能夠迅速有效的對社會和市場變化做出反應,并將其轉化成科研成果。把主動提高社會服務能力當成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日常生活樣式”,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經濟發展需要,不斷豐富職業生涯,自覺保持同行業企業的合作關系,使社會服務成為其職業發展的支點之一。
【參考文獻】
[1]戴南海.論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6):69-72.
[2]王成福 邵建東.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工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2(5):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