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志紅
摘 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各種媒體信息紛至沓來、魚龍混雜,很大程度影響著人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塑造。分析社會價值觀變遷的歷史分期、主要特征、突出的現實問題及影響因素,有助于人們在現階段價值觀多元和觀念混雜的社會中做出調整,確立符合社會和自身長遠發展的價值觀念,為社會發展提供內在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關鍵詞:當代中國;價值觀變遷;回顧與前瞻
中圖分類號:B8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3-0181-02
社會價值觀作為一種“觀念上層建筑”,由現實社會存在決定,并且指導著人們的社會行為。回顧中國過去價值觀的形成與變化,總結當前價值觀出現的一些突出問題,對于形成符合中國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社會核心價值觀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社會價值觀變遷的歷史分期研究
關于價值觀變遷的歷史分期研究,學術界并沒有嚴格界定,本文將學術界關于社會價值觀變遷的歷史分期進行了梳理,總結出學術界關于社會價值觀變遷的歷史分期的幾種觀點。
有學者以全民參與的可能性作為判斷標準,從中國的歷史變化階段分析,中國的價值觀大概分成以下幾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的宗教階段;第二階段為儒家的倫理思想統治階段;第三階段為近代文化取向階段;第四階段為計劃經濟時代的政治取向階段;第五階段為改革開放后的經濟取向階段[1]。
有學者根據價值觀統一到多元的變化過程進行劃分,對改革開放以后的社會價值觀多元化過程做了細致的總結概括。主要將其分為四個時期:1978年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社會本位價值觀主導時期;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20世紀90年代初的價值觀發生裂變、自我與社會沖突時期;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自我與社會尋求整合、走向務實價值觀時期;20世紀末至今的價值觀多元并存、在探索中進一步整合時期[2]。
有的學者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來分析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經歷的過程。社會核心價值體系是整個社會主導價值觀的集中反映,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要在社會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經歷四個步驟:社會核心價值體系要經歷價值自覺,這是意識形態反思的必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體現社會轉型中價值觀念變化的新特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要與社會評價活動聯系在一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終必須內化為國民的信仰[1]。
二、社會價值觀變遷的主要特征研究
對社會主義價值觀變遷的主要特征進行總結,是對社會主義價值觀比對研究的基本方法。學者從不同方面對當代社會價值觀變遷的主要特征進行闡述。
有的學者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價值觀經歷了巨大的變遷,其變遷的特征是,主流價值觀式微和非主流價值觀興起。主要表現在三方面:集體主義轉向個人主義;道德主導轉向利益主導;價值多元轉向文化自覺[3]。
有學者認為,市場經濟的改革下我國社會價值觀變遷主要有以下特征:自主意識、自強意識和利益意識明顯增強;誠實守信意識逐漸強化;公平正義觀念逐漸強化;工業文明意識顯著增強[4]。
有學者對改革開放前后價值觀進行比較,依據三十余年來學界對價值觀及其變遷的研究成果和實證調查結果,將改革開放以來價值觀的變遷概括為以下四個基本方面:從大一統價值觀向多元價值觀的變化;從集體價值觀向個體價值觀的變化及從精神價值觀向物質價值觀的變化;從理想價值觀向理想價值觀與世俗價值觀共存的變化;從精神價值觀向精神價值觀與物質價值觀并重的變化[5]。
有學者從構建新型集體主義出發將社會價值觀變遷的特點概括為:從整體取向到個體取向的轉變;從道義導向到利益導向的轉變;從單一化價值取向到多元化價值取向的轉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主導價值觀——新型集體主義的建構及其必然性[6]。
有的學者從多元文化背景下考慮社會價值觀變遷的特點,認為我國社會價值觀變遷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建的過程。主要表現在:多元文化對一元價值觀的解構;多元文化時代價值觀變遷;多元文化時代社會價值觀共識[7]。
三、社會價值觀變遷的影響因素研究
縱觀學者們對社會價值觀變遷的影響因素研究,他們針對不同方面價值觀變遷有不同的分析和判定。本文梳理并總結出學界幾種主要觀點來反映我國社會價值觀在曲折中前進的艱辛過程。
有的學者從經濟體制因素分析我國社會價值觀的變遷,不同的經濟運行體制必然會帶來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施高度集中的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在這一傳統的經濟體制下,社會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理念,人們形成了“大公無私”“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和價值觀念,這與那個時代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是相適應的。在這一經濟體制下雖然某種程度上發展了中國,但是這種公有的、單一的經濟體制很大程度上違背了世界商品經濟發展大潮流,限制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面對日益貧困落后和社會矛盾多發的中國,改革勢在必行。1978年我國開始改革開放,特別是1992年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傳統的道德和價值觀念不斷接受市場經濟體制帶來的挑戰。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金錢和資本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利己主義”“拜金主義”思想日益浮現,與傳統的“集體主義”嚴重相悖。人們的公平觀、契約觀、金錢觀、誠信觀、消費觀、義利觀等也相應發生著變化。在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迫切需要消除消極的社會價值觀,建設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有學者通過中國政治轉變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社會政治價值觀的變遷。在論述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時,潘維先生曾談到:“核心價值體系在普適性和牢固性上,自內而外逐層降低。在這個體系里,政治觀是普適性的‘拐點,也是堅固程度的拐點。”[8]足以見得,政治價值觀在整個社會體系中的重要程度。經濟的變革引起了社會價值觀的變化,政治決策對經濟體制變革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要想了解中國社會價值觀有何變遷,就不得不探究其背后的政治真相。政治主體的行為受政治價值觀的影響,離開了一定的政治價值觀,與之相應的政治體制就難以運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政治價值觀逐漸由精英化轉變為大眾化、由情緒化轉變為理性化、由盲目性轉變為自主性。中國政治的變遷,不僅使政治自身有了重大轉變,也推動了經濟社會運行的變化,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政治的觀點和態度。人們的民主觀、法治觀、權利觀、公平正義觀也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更加趨向合理化。雖然新時期社會政治穩定,但仍然存在著政治信仰危機與政治理想的缺失,創造出一種新的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價值觀任重而道遠。
有的學者以社會傳統文化為背景對社會價值觀變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中國社會價值觀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經歷了四次歷史演變。第一次價值觀巨變可追溯到古代殷周之際,此時中國崇尚宗法禮制,在此基礎上中國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價值觀,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第二次價值觀變遷為春秋戰國時期,此時中國各種思想相互撞擊,形成了“百家爭鳴”之局面,是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孕育時期,為后來漢唐宋明時期的儒、道、佛和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三次價值觀變遷是鴉片戰爭爆發以后,為了挽救民族,統治者開始打破程朱理學對人性與道德的禁錮,開始向西方學習,解放人性。經過幾次革命和改革,國人開始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始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反對“三綱五常”等封建道德,宣揚民主、自由、平等、博愛,解放人性。第四次價值觀發生重大變遷為改革開放以后,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我國走向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開始辯證地對待中西方先進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先進文化三者交織的新價值觀。每一次的社會變革都是社會價值觀的一次洗禮,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也在社會發展與重建中經歷了鳳凰涅般的艱難過程。
四、總結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影響社會價值觀變遷的因素愈加增多,社會價值觀變遷的研究也在深化中不斷拓展。然而,我們也應看到,現有的社會價值觀變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時期,社會價值觀變遷研究能否獲得新的進展,還需要充分挖掘和整理歷史文獻資料,從而深入地揭示出社會價值觀變遷的規律。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多元化、多角度地去探析社會價值觀在變遷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人們的價值觀念在社會變遷中更趨向合理和理性。
參考文獻:
[1] 潘維,瑪雅.聚焦當代中國價值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19-176.
[2] 郭維平.三十年來大學生價值觀變遷的分析與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8,(5):72-74.
[3] 劉彥芬.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特征分析[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2,(2):92-96.
[4] 陳立旭.當代中國人價值觀的變遷——當代中國人價值觀的發展進步、存在的問題及未來建設之路[J].當代社科視野,2009,
(10):5-10.
[5] 蔡毅.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觀的變遷[J].云南社會科學,2011,(2):129-133.
[6] 王巖,鄭易平.當代中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觀變遷與新型集體主義建構[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3):114-118.
[7] 王桂芬.多元文化時代價值觀變遷與社會核心價值觀共識[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6):23-26.
[8] 潘維.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M].北京:中國與世界觀察雜志社,2006:28.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