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嵐 王友鑫
【摘要】在2016年6月29至7月8號的時間里,由河北地質大學華信學院14級電子信息系的十名在校生以及一名輔導員老師組成的實踐小分隊來到了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平方子鎮的平方子小學,來這里看望學校里的留守兒童,給他們帶去了一些學習用品,對他們開展安全知識教育以及感恩教育并且陪孩子們在戶外做游戲,同時也給一些孩子的家里送去慰問品。
【關鍵詞】關愛留守兒童 播撒愛心陽光
為了更加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切實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大力推進助力精準扶貧志愿服務工作,引導廣大師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弘揚李保國精神,凝聚時代正能量,進一步推進“善行河北·立德樹人”宣傳教育活動。
基于學校領導對深入開展扶貧志愿服務活動的鼓勵與支持,6月29日實踐小分隊成員來到了秦皇島市,開始了為期十天的暑期實踐活動。
一、實踐背景
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到城市里打拼。這就使得農村里會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不經常回家,孩子們不得不跟著爺爺奶奶住,他們變得比平常的孩子都聽話,像一個小大人,可是他們的內心也有脆弱的地方,這也正是我們開展這次暑期實踐的目的。
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比較滯后,留守兒童的情況也比較典型,因此將實踐地點在青龍滿族自治縣的平方子鎮。
我們去到的北溝村小學是情況比較特殊的。這個學校里只有二十多個孩子和一名老師,他們的老師是一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而且這些孩子們是分為四個年級,他們當中的大多數孩子都是留守兒童,最大的13歲最小的僅僅6歲,一般都跟爺爺奶奶住,甚至有的只能跟著遠房親戚,但是他們看起來跟普通的孩子是沒有區別的,只是當提起父母的時候都低下了腦袋,神情有了明顯的變化,可想而知他們的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兒。
二、實踐具體內容
我們在到達秦皇島以后先安排好了暫時的住宿,緊接著小組商量討論敲定了具體的方案,再到學校踩點與學校的領導介紹我們的活動并且得到他們的支持,之后就是我們的實踐活動的具體的落實,活動結束以后進行合理的總結。
在實踐活動開展的第一天我們在平方子中心小學的四年級二班開展了安全知識教育,留守兒童是一群比較特殊的孩子,他們從小就不在父母的身邊長大,日常生活中也缺少人看護,因此對于他們的成長來說安全知識教育顯得尤為必要。我們的安全知識教育的內容主要分為:意外傷害自救自護類、交通安全類、使用電器知識類、消防防火類、體育課安全以及安全防御類。由于群體的特殊性,我們的安全知識教育也要因地適宜,因此自救自護類是理應放在第一位的,當然一些防拐騙的知識的普及也是不可或缺的。這些孩子一般都比較自立,所以在講解的過程中通過學生們對他們自己所掌握的有關知識的描述也可以看出這些孩子在這方面掌握的知識也是比較全面的。
我們的實踐活動主要是對孩子們學習及心理方面的幫助,當然娛樂項目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第二天的時候我們主要就是跟學校的這些孩子們開展一些課外的互動游戲,跟孩子們一塊兒做做游戲、聊聊天。同時也開導一些孩子們對父母存在的一些錯誤的觀點。
當然在這些留守兒童里,有一些孩子的家庭情況也是比較特殊的,因此我們也略盡綿薄之力,我們同學們合資給家庭情況特殊的孩子們家里買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去看望家里的老人,但是當到達孩子們的家里,我們看到他們的生活環境的時候不由得心頭一緊,家里的狀況跟我們想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家里幾乎就沒有現代化的工具,炊具還是很久之間的燎灶,可見他們的生活是多么的艱辛。
到這兒我們的實踐活動也基本結束了,之后匯總實踐活動中的各種材料,各自整理自己的行李,踏上歸程。
三、實踐總結
大學是一個小社會,步入大學就等于步入半個社會。我們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經受風吹雨打的花朵,通過社會實踐的磨練,我們深深地認識到社會實踐是一筆財富。社會是一所更能鍛煉人的綜合性大學,只有正確的引導我們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于社會,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才能使我們發現自身的不足,為今后走出校門,踏進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才能使我們學有所用,在實踐中成才,在服務中成長,并有效的為社會服務,體現大學生的自身價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過去社會實踐活動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社會實踐活動范圍,挖掘實踐活動培養人才的潛力,堅持社會實踐與了解國情,服務社會相結合,為國家與社會的全面發展出謀劃策。
作為大學生,我們要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弘揚李保國精神,凝聚時代正能量。深刻地學習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學習三個代表,實踐三個代表,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此次實踐之行,是院系給了我們學習實踐的機會,是院系給了我們極大的支持和信任,我們作為國家的后繼力量,只有懂得全面的發展自己,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去,才能對得起養育我們教育我們影響我們的祖國。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留守兒童的成長已經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群體面臨的諸多問題(親情的缺失、學業的落后、身體發育不良、心理自卑等),我們有責任與義務為這一群體做點什么,改變點什么。以實際行動,響應黨的號召,關愛留守兒童,不斷踐行為人民服務精神,深入基層,扎根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更是我們所有人應該做的。此次對當地留守兒童身體健康狀況進行調研,發現當地部分留守兒童健康知識匱乏、飲食結構不合理以及缺乏健康保障,留守兒童的不樂觀的身體健康現狀,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進而會影響心理上的發展異常,家庭的和睦生活,同時我們對此提出可行干預措施,希望為解決當地乃至全國范圍內的留守兒童身體健康問題提供有力依據。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機制,需要我國教育機構不斷完善教育體制,更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通力合作。目前,留守兒童問題亟待解決,不僅要努力改善他們的生活和受教育環境,還有給他們的思想里注入積極健康的生活熱情,身心健全的青少年才是祖國未來的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