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遼源市始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美麗遼源為統領,以新農村建設為動力,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目標,以生產發展和民生改善為重點,突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幸福指數,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幸福、和諧的農村美麗家園。
著眼科學發展,理清工作思路。新農村建設伊始,遼源市就明確了市縣鄉共建、部門聯動、主抓靠縣、行動在村、主體農民、實惠到戶的工作思路;規劃先行、產業支撐、分類指導、梯次推進、點面結合的建設原則;確定“一年突破、三年見效、五年大變樣”的階段性目標;制定走平坦路、住安全房、上衛生廁、喝干凈水、用清潔能源的建設標準;實施黨委領導、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推進機制。
明確任務目標,合理規劃布局。遼源市把全市518個行政村分成強村、中等村、貧困村三個檔次,對不同經濟基礎、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村分類規劃、梯次推進。選擇基礎相對較好、人口相對集中、布局相對合理、輻射帶動作用較強的100個村,分階段、有步驟地打造成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在示范村布局上,重點抓好以城區為中心的內環和以東豐、東遼為主體的外環和沿303國道線、沿遼長高速公路線、沿東那線、沿遼西線布局的“雙環四線”建設,構筑起立體式、交叉式、全輻射、廣覆蓋、內外呼應、點線面結合的示范村建設格局,切實發揮典型帶動效應。
農村經濟快速增長,發展能力得到提高。2015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110.26億元,可比價增長6.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973元,比上年增長4.5%;全市累計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211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達到23445人。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06戶。其中,國家級2戶、省級23戶、市級81戶。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生產條件改善明顯。到2015年,全市新建村村通公路4544.31公里,新建農村標準化衛生室488個、農民夜校33個、農家書屋等文化活動場所181個。有80049戶農民實現了安全飲水,修建標準廁所35045個,改造圍墻40.6公里,修排水溝604公里,安裝路燈1226盞。
培育示范典型,帶動作用得到發揮。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遼源市先后培育了東豐縣駝腰村、合力村、孤山村、合興村,東遼縣朝陽村、三樹村、凌鎮村,龍山區葦塘村,西安區建國村等一大批典型,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2013年東遼縣金州鄉德志村成為國家級美麗鄉村試點,東豐縣拉拉河鎮福安村、南屯基鎮合興村、東豐鎮太和村進入省級美麗鄉村試點行列。2015年里省確定美麗鄉村6個。
加大整治力度,人居環境得到切實改善。遼源市秉承著“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理念,加大了沿鐵路線、公路線、旅游線、環城郊區“三線一環”和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八清一禁止”環境整治力度,農村環境狀況得到了切實改善。到目前,全市新建垃圾站點2837個,植樹92萬棵,栽花超千萬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