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是增加農民收入、脫貧奔小康的需要,是創新扶貧工作機制、提高扶貧工作效果的需要。長春市著力探索以技術為引領、以項目為帶動的一種產業扶貧新模式,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一、強龍頭、抓企業,增強脫貧動力
實踐證明,有信譽好、經濟實力及市場開拓能力強的扶貧龍頭企業帶動的地方,扶貧產業往往能平穩較快發展。長春市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打造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加工水平高、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大型龍頭企業作為脫貧攻堅中農業產業化扶貧的切入點,主要實施了“政府+企業+農戶”、“政府+龍頭+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模式。立足各地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大型龍頭企業實施貼息貸款、稅收、用電、用水等優惠政策。
例如,對企業每吸納1名貧困人口就業,一次性給予企業1000元獎勵。對吸納貧困人口50人以上的企業,在原有政策基礎上一次性再追加5萬元獎勵。貧困戶通過扶貧資金、土地等方式入股,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無能力的貧困人口獲得分紅收益,帶動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致富。目前,已有吉林省微田科技有限公司、坤元富硒蔬菜有限公司、雙益農業科技發展公司、省天景食品有限公司等300余家企業參與到長春市扶貧事業中來,建設項目108個,總投資上億元。榆樹市劉家鎮永生村黑豬養殖項目采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由運昌牧業為永生村36戶有養殖能力的貧困戶提供種豬及生產資料,實行分戶飼養、出欄回收,增加貧困戶收入。
二、強市場、抓平臺,暢通脫貧渠道
通過優化配置市場資源,建立電商服務網絡,對村級農家店、供銷合作社基層網點、農村郵政局所、快遞網點、村級信息服務站等,升級改造成具有電子商務功能的綜合服務站點,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形成農村地區全覆蓋的電商服務網絡體系。
實施“貧困村農超對接”項目。鼓勵歐亞、遠方、亞泰等大型流通企業在貧困村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養殖基地,與貧困戶簽訂長期購銷合同。對設立“農超對接”專柜(區)專用于銷售貧困村貧困戶農產品的,給予超市配備貨架、補充設備等5000元資金支持。
實施“互聯網+農產品”項目。依托“開犁網”“淘寶特色中國·吉林館”等農業電商平臺,對接天貓、淘寶、京東、蘇寧等主流電商平臺,開展網絡購銷活動。積極推進阿里巴巴集團“村淘項目”在長春市的落地運營。鼓勵和支持電商企業在貧困村開展 “電商村”活動,對認定為“電商村”的,給予“電商村”內帶動貧困人口致富的企業一次性10萬元的資金扶持。
實施電商培訓項目。分類、分層次、分階段免費培訓貧困鄉(鎮)、村(屯)干部,合作社農民、個體戶,采取啟蒙式、普及式和基礎班、技能班等分類培訓方式,重點培訓市場經濟知識、農業項目管理、經營策略、電子商務等內容。到2017年末,預計可培訓5000人次。
三、強項目、抓基地,聚焦脫貧開發
圍繞產業建設,長春市找準帶動模式,優化園藝、種植、畜牧等支柱產業,培育壯大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加快發展規模效益型農業,實施一批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和生態農業、合作社、采摘園等項目,呈現出項目數量和投資規模持續擴大、項目結構和質量不斷優化的良好態勢。長春市建設產業項目382個。到2017年末,貧困村的特色種植、養殖等產業產值將增加40%以上。
今后,長春市將積極抓住脫貧攻堅的機遇,進一步在產業扶貧上狠下功夫,通過加強管理,完善制度,構建扶貧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村產業發展、促進貧困戶增產增收的長效機制,保障貧困對象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