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國 張立春 張聰
2015年,榆樹市人民政府承擔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試點工作任務。按照《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考核辦法》的要求,結合榆樹市農業整體實際狀況,榆樹市農業局從強化屬地管理,落實主體責任,完善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體系,執法檢測到位等工作抓起,做到領導重視、制度規范、體系健全、手段創新,標準普及質量提升等工作全面鋪開。截止到目前,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已圓滿完成了階段性工作任務,達到了預期績效考核目標,現將具體工作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況
1.強化屬地管理,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責任意識。為切實加強創建工作的組織領導,確保創建工作順利開展。榆樹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主管農業副市長為組長,農業、水利、畜牧等相關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創建工作的組織協調、計劃制定、經費保障等工作。辦公室設在農業局,具體負責創建日常管理工作。為創建工作開好局,取得預期效果,領導小組先后召開創建工作啟動動員會,部門協調會、專項工作調度會,并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具體任務落實到位,責任落實到人,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滿足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需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市直部門、鄉鎮(街)年終績效考核范疇,實行一票否決制,與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無動物疫情發生作為社會穩定的重要部分,占比重分值的2%;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納入本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合理規劃產業區域布局。目前,全市已建立了“政府負總責,部門分工負責,農產品生產主體為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機制”,形成了各責任單位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部門緊密配合的監管格局,為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常態化,長效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2.落實主體責任,規范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的自律行為。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是第一責任人。為確保主體責任落實到位,市政府組織農業、水利、畜牧等三家監管部門聯合下發了《榆樹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名錄制度》(榆農聯字〔2014〕3號),對全市蔬菜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水產養殖、畜禽屠宰企業、經紀人等生產經營主體全部落實監管名錄制度,并對納入監管名錄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開展集中培訓,告知責任,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并建立《榆樹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黑名單”監督管理制度》(榆農字〔2012〕38號),《關于下發榆樹市水產品質量安全“黑名單”監督管理制度的通知》(榆水字〔2014〕38號),《關于轉發農業部生鮮乳質量安全“黑名單”制度(試行)的通知》(榆牧字〔2016〕10號) ,依法公開違法信息;建立了病死畜禽及不合格農產品無害化處理機制;制定了《榆樹市農品生產記錄管理制度》(榆農發〔2012〕1號)、《關于加強國家禁限用農藥管理休藥期的規定》(榆農發〔2013〕1號)、《榆樹市屠宰企業落實流向登記制度》(榆肉管發〔2013〕1號)、《關于對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開展自查或委托檢驗的通知》(榆農發〔2013〕2號)、《榆樹市屠宰企業落實進場查驗、肉品品質檢驗、“瘦肉精”檢測等制度》、《關于全市農產品收購儲運企業及批發市場建立進貨查驗、抽查檢測制度的通知》(榆農發〔2013〕5號)等制度,嚴格進行過程控制和產品自檢,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目前,全市現有蔬菜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34家,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4 家,畜禽屠宰企業21家,牧業經紀人111人。
3.加大監管力度,建立農業投入品常態化監管機制。農業投入品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只有農業投入品監管有力,規范生產經營行為,杜絕非法添加行為,才能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質量關。一是制定《榆樹市農藥市場準入備案管理辦法》(榆農發〔2013〕1號和《關于建立飼料、飼料添加劑產品質量管理制度的通知》(榆牧字〔2014〕15號)等制度,并建立主體監管名錄,實行農藥市場準入管理和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市場準入管理。目前,全市納入監管名錄的農藥經營主體169家,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經營主體257家;二是規范生產行為,構建放心農業投入品配送網絡。制定《榆樹市農業投入品臺賬管理制度》(榆農發〔2013〕10號),推行獸藥良好生產和經營規范,對養殖環節自配料實施監管,構建了以“農商一號”、“云農場”等電商農資配送和中化、中農、僑昌、瑞澤等國內知名生產企業連鎖直銷的銷售網絡,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庭農場實現了農業投入品統一購置。據統計,全市配送、統購、連鎖直銷的農業投入品占當地農業投入品總量比例的70%以上;三是搭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平臺,將農業投入品納入平臺管理。2014年,利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資金,投資200萬元,建設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為終瑞平臺,在八號鎮北溝村、五棵樹鎮進步村和于家鎮三道村,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測點3個,主要包括建立氣象服務站3個,終端監測設備50個,能夠完成農產品生產環節所需的大氣、日照、溫濕度、土壤及農業投入品使用進行全程智能管控,開通二維碼驗證,實現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產前可跟蹤,產中可控制,產后可追溯,不斷提升農產品品質,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四是制定了《農業投入品質量常態化監測制度》(榆農發〔2013〕4號),利用國家法定假日期間和上級的文件要求,定期對全市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生產經營主體開展專項整治,并現場指導農業標準化技術。僅2016年,全市共開展農產品專項整治10 次,其中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行動4次,水產品專項整治行動3 次,獸藥、飼料專項整治行動3次。
4.開展例行監測,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水平。年初,農業、水利、畜牧三個監管部門都根據自身職責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監測范圍實現全覆蓋,通過定性速檢和定量檢測兩種方式,完成主要農產品質量例行監督抽查,并采取月報的方式,向省市農委上報或在榆樹農業信息網上公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投入品專項整治行動等信息。同時,下發了《關于對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嚴格開展自檢或委托檢驗的通知》(榆農發〔2013〕2號),要求全市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所銷售農產品在上市前嚴格開展自檢,也可委托檢驗,嚴把農產品市場準出關口。目前,全市農產品質量例行監測樣品4098個,其中定性速檢3674個,定量檢測424個。其中蔬菜水果及食用菌速檢2262個,定量424個,水產品速檢450 個,畜產品速檢958個。
在棚膜經濟發展快,地域優勢強的鄉鎮,擇優選擇五棵樹、弓棚、太安、于家、新立等五個鄉鎮,建設了鄉鎮監管區域中心站試點,通過完善基礎設施,購置速檢設備及藥品,人員崗前培訓,能夠完成本鄉鎮及周邊鄉鎮區域內的日常巡查、抽樣檢測等任務。目前完成速檢樣品1000個。
5.建立執法機制,嚴厲查處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違規行為。2016年,組織農業、水利、畜牧等部門的執法人員,對轄區內農業投入品經營單位和農產品生產、屠宰、儲運等重點環節開展了執法檢查,并制定了《榆樹市2016年種子農藥肥料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榆農綜辦〔2016〕1號)、《榆樹市農藥專項整治行動方案》、《榆樹市集中開展危險化學品專項整治方案》等專項整治方案,細化整治對象和任務,依法查處縣域內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違規行為。積極鼓勵社會公眾共同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共治行動,制定了《榆樹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榆農字〔2012〕40號)、《榆樹市畜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榆樹市水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下發了《關于印發榆樹市食品安全舉報獎勵辦法的通知》(榆食安委發〔2013〕2號),建立了線索發現和通報、案件協查、聯合辦案、大要案獎勵等機制,利用吉林省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臺,及時準確掌握執法動態和時事要聞,健全應急反應機制。目前,全市未發生違法犯罪行為,3年內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6.推廣標準化技術,推進“三品一標”認證進程。2012年,轉發了省農委《吉林省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實施方案》(榆農字〔2012〕39號)的通知,并制定了《榆樹市加強畜禽養殖糞便污染防治方案》(榆牧字〔2016〕9號),從生產源頭,開展產地環境和污染狀況監測,在榆樹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科學合理調整農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普及推廣無公害蔬菜標準生產規程48個,推廣農業標準化統防統治、綠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養殖和高效低毒農獸藥使用等技術6 項,創建國家部級、省級蔬菜標準示范園區26個、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9個、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場4個。出臺《榆樹市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獎勵辦法》,建立健全認證監管和補貼獎勵機制,水稻、蔬菜等“三品一標”獲證產品占食用農產品生產總面積比重的80%以上。
7.健全體系建設,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能力。一是完成監管能力建設。市政府下發了《榆樹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榆樹市人民政府各辦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榆政辦〔2009〕62號),明確了農業、水利、畜牧等部門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各部門職責清晰,任務明確,具備全面落實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和職責要求的能力。2012年,按照國家農業部、省市農委的文件要求,經市編辦批復,在28個鄉鎮(街)農業(水利、畜牧)站加掛了農產品(水產品、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牌子,并制定了《榆樹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基本制度》(榆農發〔2013〕8號),包括崗位責任、巡查檢查、信息上報、學習培訓、考核獎懲等方面。2015年,在全市388個行政村,設立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點388個,聘請村級監管員388人,村級防疫員428人;二是完善監測執法體系建設。2013年,省編辦出臺了《關于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吉編發〔2013〕41號),按照要求下發《關于在農業環境保護與農村能源管理站加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牌子的通知》(榆編字〔2014〕7號)和《關于榆樹市農業執法監察大隊更名的通知》(榆編字〔2014〕70號),并將農業執法列入綜合執法,明確執法檢測責任。2010年,利用國家項目資金,完善建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實驗室,新購置儀器設備68臺套,改擴建實驗室200平方米。2013年12月,市農業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順利通過省農委、質監局組織的實驗室資質認定和農產品檢測檢驗機構考核“二合一”評審,在全省率先取得了省級計量認證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合格證書,具備了向社會公開出具數據的能力;三是開展集中培訓。針對當前新形勢、新任務,確保基層農產品監管人員盡心履職,對市鄉兩級農產品監管人員開展集中培訓,就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基層農產品監管站職責等工作進行講解,對監管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剖析,使基層農產品監管人員真正能夠懂政策、熟業務、練技能,努力提高個人能力與水平。2016年共舉辦農產品監管人員培訓班1次,人員60人;水產品監管人員培訓班1次,人員90人;畜牧監管人員培訓班1 次,人員58 人。
8.創新機制,總結探索先進的管理模式。制定了《榆樹市初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榆農發〔2013〕19號)、《榆樹市農產品產地準出準入制度》和《榆樹市農產品誠信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榆農發〔2013〕11號),對健全產地環境管理、農業投入品監管、生產過程管控、收購儲運過程監管、包裝標識管理等方面進行嚴格的制度管理,同時積極探索,總結經驗,參照省農委下發的《全省實施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工作方案(試行)》通知(吉農質發〔2016〕3號),因地制宜建立適合榆樹發展,行之有效的市場準入、準出、誠信管理等制度,做到市場準入、準出有效銜接。
二、存在問題及建議
1.農業標準化技術普及難度大。落后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分散的經營體制,小規模的經營理念,加大了農業標準化技術難度,部分生產經營主體只看眼前,不看長遠,老的農業生產方式仍然占主導地位,有時只關心成本,產量高低,而忽略了農產品品牌效應,尤其對“產而不食”的農產品,有蟲就打藥,有病就防治,埋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影響了“三品一標”認證進程。
建議:應加大對規模大、管理水平高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政策資金支持,鼓勵技術更新、設施完善、管理規范、質量認證,加快傳統農業向集約化、專業化模式的轉變步伐。
2.農業綜合執法地位得不到社會的重視。農業綜合執法由于缺乏權威性,不能達到有效震懾,經常出現了生產經營主體逃避、搪塞、抵抗等不配合的現象。受執法權限的限制,對違法行為不能做到有效的強制和處罰,很多時候需要公安等執法部門配合,才能有效遏制。
建議:建立農業、公安、工商、食藥監等多部門密切配合的聯防、聯動機制,配備農業綜合執法所需車輛、執法取證工具等設施。
3.基層農產品監管站力量薄弱。按照上級文件要求,在基層鄉鎮農業(水利、畜牧)站加掛了監管站牌子,明確了職責任務,但由于基層監管站缺少必要的監管經費,致使各項工作開展難度大。
建議:從經費、場所、設備、人員等方面,加大對基層監管站的扶持力度,使其能夠完成監管、檢測等 工作任務。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繼續抓好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后續工作,按照《2016年吉林省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重點》,建立網格化監管區域,抓好農產品專項整治、例行監測、秋菜抽檢等常態化工作任務。
二是2016年是吉林省率先實現現代農業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開局之年,農產品質量已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我們將繼續加大對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監管力度,普及標準化技術,擴大“三品一標”認證范圍,打品牌戰略,以品質創效益。
三是繼續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總結五棵樹、八號、于家等三個監測點的成功經驗,采取“政策扶持、農民自籌、企業補貼”的方式,將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部納入安全追溯信息平臺管理,開通二維碼,達到生產全程可控,標準隨時可查,產品定向跟蹤。
四是繼續抓好能力提升,積極籌備國家農產品實驗室檢測技能大比武活動,強化崗位練兵,培養后續力量,全面提高檢測隊伍整體能力水平。
以上是我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的完成情況,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實現了預期目標,但與省內外其他兄弟縣市相比,還存在著差距與不足,我們會繼續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為契機,不斷鞏固前期工作成果,認真查擺不足,總結經驗,樹立典型,抓出亮點,在全省樹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標桿。
(省農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