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柏媽媽
我們都非常希望通過閱讀促進孩子心智的發展,但在親子閱讀中,有不少爸爸媽媽會有意無意地把講故事這件事變成識字和學知識的活動,將原本輕松愉快的親子閱讀,變成一本正經的“上課”。導致之后孩子一看到書,就想到爸爸媽媽嚴肅認真的臉,當然沒有什么趣味可言,也怪不得孩子們要遠離書本,逃離親子閱讀。
事實上,學齡前孩子的親子閱讀體驗對于他以后是否會愛上書本、愛上閱讀發揮著關鍵作用。面對那些對聽講故事產生初步興趣的孩子,爸爸媽媽們不要采取強硬的態度、拷問的方式進行閱讀,而應該多花心思、多用技巧,努力讓親子閱讀的過程變得輕松有趣。只有讓年幼的孩子不斷地感受閱讀的樂趣,享受閱讀帶來的滿足感,孩子才會一點點地靠近圖書,與書本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在書本的陪伴中成長,通過閱讀發展自身的智能。
第一招:表演式
表演式的親子閱讀主要分兩類:一類是聲音表演,簡單來說是爸爸媽媽在親子閱讀中通過聲音的變化來演繹故事,比如分角色朗讀、抑揚頓挫地朗讀等等;另一類是肢體表演,需要爸爸媽媽動動手、動動腳,有條件的話,還可以配合手偶之類的道具,像舞臺劇演員一樣為孩子表演故事。
一說到表演,爸爸媽媽們肯定都面露難色,畢竟都不是從事表演的,而且給孩子講故事要這么累嗎?
實際上,真的在家里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不需要我們像演說家和表演藝術家那樣專業,只需要我們陪著孩子,盡量繪聲繪色地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覺得聽故事好玩又有趣,爸爸媽媽很用心很有愛,就足夠了。
爸爸媽媽可以先從簡單易操作的“分角色朗讀”開始,事先稍微看一下故事,稍微區分一下故事中出現的角色,在讀到書中不同角色的對白時,發出與其形象稍微接近一點的聲音,讓孩子覺得好似真有幾個不同的角色在說話,認真地聽完整個故事,爸爸媽媽的“表演”就絕對可以打滿分了。
我在給艾柏讀圖畫書的時候,也曾經心不在焉,只想快快讀完,去做別的事情,讀故事的時候當然就非常敷衍,艾柏故事沒聽完就跑開了。隨后幾天,當我有時間了,想要給他好好地讀幾本圖畫書的時候,他都不愿意靠近我了。
我只好拿起一本書,自己大聲朗讀起來,讀到故事里媽媽的對白時,我把平時自己的聲音夸張化,尖聲尖氣地說話;讀到寶寶說話時,我模仿艾柏的聲音,奶聲奶氣地說話。
艾柏很好奇:是什么好看的圖畫書讓媽媽講得那么投入呢?之前還不理不睬的艾柏放下手上的玩具,來到我身邊,受到鼓舞的我,更加繪聲繪色地講完了這本圖畫書《哇——嗚!》
《哇——嗚!》是一本講述母子間趣事的圖畫書,講故事時用不同的音調讀出母子的對白能為故事增添更多的歡樂。類似這樣,需要分角色朗讀的圖畫書還有很多。像《跟屁蟲》里哥哥和妹妹的對白,《圓白菜小弟》里豬山大哥和圓白菜小弟的對白,《雞蛋哥哥》里雞蛋哥哥和他的弟弟、媽媽,還有愛找他麻煩的烏鴉的對白,根據故事中角色的設定,把他們的對白讀出有趣的聲音,能大大提升親子閱讀的吸引力和趣味感。
除此之外,爸爸媽媽還可以運用肢體表演的方式給孩子講故事。我曾經用紙板做了一只紅色的貓和一只藍色的貓,拿兩根筷子舉著它們,給艾柏講了一本圖畫書《紅貓藍貓》。在表演中,我用不同的聲音來說兩只貓的對白和心里話,用手上的紙偶來簡單表演兩只貓之間的肢體動作,比如打架。也許是因為我的“傾情演繹”,艾柏能完整地記住《紅貓藍貓》整個故事,而這兩個紙偶也成了艾柏心愛的玩具之一。
我也曾經邀請艾柏爸爸和艾柏一起在家里表演宮西達也先生的經典代表作——《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艾柏非常投入,還自告奮勇拖著我們一起去給幼兒園班上的孩子們表演了這一出圖畫書舞臺劇。
雖然像老師備課一樣,每次給艾柏講故事之前,我都會要事先稍微做點功課,但是讓艾柏對圖畫書閱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讀書簡直太好玩了!
第二招:游戲式
在親子閱讀中,如果能讓孩子參與到故事中,引起他的互動,孩子會對圖書和閱讀產生興趣。而游戲式的親子閱讀方法,不僅能讓孩子在閱讀中目不轉睛、開動腦筋,而且還能讓孩子動手又動腳,全身心投入其中。
對不太擅長親子閱讀或者剛開始嘗試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的爸爸媽媽可以先挑選游戲主題的圖畫書作為起步書。這類圖畫書里既有故事又有互動游戲,讓孩子一邊看故事,一邊參與故事里的游戲。
比如說《小金魚逃走了》,這是日本暢銷圖畫書創作者五味太郎先生的創意圖畫書。故事的主要情節是一只小金魚從魚缸里逃走了,他躲躲藏藏,逃來逃去,最終開心地回到水塘里,變得自由自在的故事。這本書的獨特之處是,每一頁圖畫上都有一處地方躲藏著小金魚,吸引著孩子樂此不疲地反復尋找,在書上指指點點——“在這里?”“還是在那里?”“哇哦,找到啦!”
孩子從游戲中獲得滿足、快樂和成就感,原以為閱讀只能聽故事、看圖畫,沒想到還能玩游戲,孩子與書本、閱讀的距離又拉近了一步。
與《小金魚逃走了》主題相同的游戲圖畫書還有不少,比如《點點點》、《誰藏起來了》、《從窗外送來的禮物》等等。但是,從海量的圖畫書品類來看,這類圖畫書的數量并不算多,更多的圖畫書里沒有設計互動游戲。那如何讓非游戲主題的圖畫書也和孩子互動起來,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呢?
新手爸媽的能力需要向上進階一級,從依賴書中原本的游戲,發展為給圖畫書創設游戲。
“斯凱瑞‘金色童書”系列之《忙忙碌碌鎮》這本書曾被同為童書編輯的朋友抱怨不知道如何為孩子閱讀,尤其是書中的第一個對開頁,畫面細節豐富、信息量大,而文字只有一句話。我第一次碰到這種情況時也有些發愣。
但仔細觀察畫面后,我看出作家將忙忙碌碌鎮里各種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動物角色通過這幅全景圖一一展現出來。順著畫家的思路,結合平時孩子愛玩的猜謎語游戲,我編了一個找動物的小游戲。于是對艾柏說:“找一找小耳朵鞋匠在哪兒呢?”艾柏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看了看,小手點著圖畫,得意地說:“不是在這兒嘛!”隨后又讓艾柏找了拖著一袋子信的郵遞員、清潔工豬先生等等職業角色。
這樣簡單的游戲讓艾柏對于和我一起讀《忙忙碌碌鎮》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這本書并不是一本簡單的圖畫書,頁數不少,信息量也大,需要孩子有興趣才能耐心傾聽,而我和艾柏就在邊玩游戲、邊讀故事、邊觀察畫面中,輕松愉快地看完了這本厚厚的圖畫書。
游戲式的親子閱讀方法幫助孩子打開閱讀的胃口,對書本產生好奇心,不僅僅是對游戲主題的圖畫書產生興趣,還會對其他主題的圖畫書產生興趣,忍不住要讀一讀,從而找到其中的樂趣。爸爸媽媽不用擔心孩子對書本偏食挑食,大膽地和孩子一起“玩”書吧!
第三招:體驗式
要抓住體驗式親子閱讀方法的關鍵,爸爸媽媽應該在親子閱讀中關心孩子是否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
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圖畫書里故事發生的場景,建議爸爸媽媽把握時機,適時地給孩子讀一讀圖畫書,這時的孩子會把自己投射成圖畫書中的主角,跟著主角經歷事件。這種閱讀的代入感能加深孩子對閱讀的投入程度,不僅如此,孩子會產生同理心,透過圖畫書累積間接的生活經驗。
艾柏在上幼兒園前,我擔心他入園不適應,特地買了一本《小阿力的大學?!?。書中的小阿力跟艾柏一樣,面對即將進入的學校,產生了一些些緊張的情緒。我給艾柏讀起《小阿力的大學?!?,當讀到小阿力要穿上有很難系的鞋帶的鞋子的時候,艾柏就問我:“媽媽,幼兒園要穿有鞋帶的鞋子嗎?”我回答他:“不要?!彼馨残?。當讀到小阿力在學校里找不到教室門的時候,艾柏又問我:“媽媽,幼兒園的教室門很難找嗎?”我說:“你在公園里從不迷路,到了幼兒園,有老師教你認路,你肯定找得到?!卑睾鋈挥X得有了信心。
在邊讀邊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很仔細地讀完了這本書??吹贸觯匕研“⒘υ趯W校遇到的每一個細節都投射到自己身上好好設想了一番,然后向我提出問題,他是真的對小阿力產生了同理心,與書中的故事產生了共鳴。這樣的閱讀質量很高,效果很好。艾柏入園一周,就能很自信地告訴我不僅找得到教室的門,還知道有兩條不同的路可以到達教室。
入園后一個月,孩子和幼兒園的蜜月期結束。艾柏對幼兒園沒了新鮮感,覺得幼兒園規矩多,不如在家自由有趣,對每天要去幼兒園產生了抵制情緒。于是我就給他讀《魔法親親》。《魔法親親》講小浣熊不愿意去學校,于是浣熊媽媽每日給小浣熊一個親吻,終于讓他安心上學的故事。我如法炮制,每天早上到幼兒園門口,和艾柏互相贈送魔法親親,還約定好,晚上回家,我們要憑魔法親親來兌換游戲。之后,他因為上幼兒園而鬧情緒的次數明顯減少了。
體驗式的親子閱讀方法讓那些優秀的圖畫書更深入地走進孩子的內心,更進一步地發揮出圖畫書的感染力,讓孩子的心與圖畫書主角的心貼在一起,傾心投入親子閱讀之中。
這種方法還可以用在一些節日主題和旅行主題的圖畫書閱讀中,比如以端午節為故事主題的圖畫書——《不是方的不是圓的》,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端午節讀一讀這本書,然后動手一起包一包粽子;又比如爸爸媽媽帶孩子去海邊城市旅行時,可以帶上《湯姆走丟了》、《湯姆在海邊》兩本圖畫書,讓孩子間接或直接地去理解出門在外的危險和海邊玩耍的樂趣。
無論是表演式、游戲式、體驗式,在親子閱讀中,都是幫助爸爸媽媽更好地把書本和孩子連接起來的輔助方法。爸爸媽媽能否培養孩子成為愛書人,關鍵在于爸爸媽媽能否為孩子和書本搭建一座友好而牢固的橋梁,只要專心陪伴,用心朗讀,愛心引領,就會有所回報,閱讀會成為孩子長久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