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參考·育兒誤區大起底
不知道你有沒有仔細審視過自己教養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多少是經過深思熟慮而選擇的,有多少是下意識地延續了曾經的經歷與經驗,又有多少其實是來自于外界影響的?其實,那些潮流追逐的教育熱點,那些眾口一詞的“教育理念”,有問題的、不適合自家的,多了去了。
“窮養兒子富養女兒”的話題簡直是育兒界的萬金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拎出來說一說。而我想問:你們真的弄明白了什么是“窮養”、什么是“富養”嗎?
為什么孩子執著于零食?
我在做網絡咨詢時,好多媽媽來問,我們家孩子總愛吃零食,怎么辦?仔細一問,情況都大同小異:媽媽們用的都是“控制孩子的零食量”這一招。有的媽媽每周給孩子買一次零食,只夠吃幾天,吃完了就等下周;有的媽媽會把零食“藏”起來,每次只拿出一點點給孩子。孩子如何表現呢?要不就想方設法“偷吃”;要不一拿到零食就無節制地吃;如果家里有老人,孩子就趁著媽媽不在家向老人多要零食。
我想說:如上做法的唯一效果是“制造短缺”。而人處于短缺狀態中,時間久了就會產生匱乏感,這是典型的“窮人心態”。匱乏感是主觀的,會讓人在思考問題時更偏向于短期實現,而非長期目標;只會盲目地消耗資源,不會合理配置資源。這就是為什么孩子一旦拿到零食就會不停地吃,沒有節制。媽媽們原本想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結果卻適得其反。
而我的做法是,讓家里永遠有充足的零食:品種豐富,且可以根據孩子的想法增加、變化;數量足夠多,總是不等見底就及時補充;并且,這些零食就放在孩子隨時都能看到、拿到的地方(在我們家是一個透明玻璃食品柜)。不少媽媽就有疑問了:這樣不會寵壞孩子嗎?
其實,提供合理的資源并不是“寵”孩子,無條件、無節制、無底線地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才是。而且上述做法只是故事的前半部分。借助充足、豐富的零食儲備,為孩子建立的是“富足”的心態,而這種心態會帶給他“安全感”:他不會有零食匱乏的擔憂,總算計著吃掉這顆糖就只剩下多少顆了——那種算計會消耗掉大量無謂的心力。
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做任何選擇、決定,不管大小,都需要耗費心力。陷入“匱乏感”的人會在太多無謂的細節上將心力消耗殆盡,遇到更大的事情時反而無法決斷與堅持。其實中國有一句古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倉廩實而知禮節。
在零食儲備充足的心理預期下,我們就可以為孩子建立日常規則。比如在我們家,跟孩子約定的是:第一,每天只能吃3件零食,至于是哪3件,可以自選;第二,開飯前半小時內不吃零食。因為心理是“富足”的,讓孩子理解并執行這些規則很容易。當然另一個前提是這兩條規則是全家人共同遵守的。事實上我們的零食柜也是全家人共享的。也正因為供應充足,心理是飽滿的,孩子在“分享”方面也很容易實現,特別愿意與他人共享零食。
根本問題是能否把握資源
“窮養”、“富養”其實是含混不清的概念。我總結目前最常見的理解,根據外部條件區分:少花錢叫“窮養”,多花錢叫“富養”。這種基本是無效的。比如前陣子網上盛傳的文章,被“窮養”的男孩到三亞選擇住民宿、坐公交、吃大排檔;而被“富養”的女孩要住五星級酒店、坐出租車、吃有大廚掌勺的餐廳。誰對誰錯,誰比誰更高明呢?其實都有失偏頗。
因為他們只看到了外部標準,流于教條,完全沒注意到事情的本質。對三亞旅行而言,本質是:我們要玩得愉快!我們去看寫上述那篇文章的媽媽,其實做了挺好的安排,搭配多種不同類型的環境與活動,在合理的預算范圍內、有限的時間里,讓大家能夠體驗到一個更豐富的三亞。然而一旦陷入單向度的“窮/富”之爭,就變成陣營劃分,真正重要的問題與考慮反而消失不見了。
所以從我的角度,“窮/富”首先關乎心態:是匱乏的、還是富足的。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要讓他們擁有富足的心態。但這與“多花錢”并沒有本質關聯。像開篇所述的媽媽們故意限制零食量制造短缺,就是很不明智的行為。事實上我們正常計算零食采購量,在供應充足的情況,預算也是個很小的數字。在這方面媽媽們需要更多地運用理性,而不是聽憑感性行事。
其次,最重要的,“窮/富”關乎孩子對“資源”的理解與運用。在上文三亞旅游的例子里,兩個孩子對“資源”都毫無感知。在那個例子里,資源不只是金錢,還有時間和體驗。這里有三個維度:
體驗
金錢 時間
我們要做的無非是在三者之間找平衡,而不是依據簡單的教條去判定和選擇。這才是“窮養”、“富養”要達到目標。走極端的“富養”給到太多資源,走極端的“窮養”給到太少資源,兩者都不利于孩子形成相對客觀的認知,及做出相對合理的思考與選擇。
更理性的選擇是讓孩子對資源有客觀的認知,比如家庭條件是如何,那么做事時就給到與之相匹配的資源量,不出超,也不故意克扣;然后引導孩子去思考如何圍繞特定目標去配置資源,包括如何取舍,該“富”的地方多用資源,該“窮”的地方節約資源,當資源充裕的時候如何辦,當資源不足時如何安排。要說“富人思維”,這種對待資源的態度和思維方式才是正確的。
說到底,所謂“窮”或“富”都是衡量與選擇,沒有一概而論的簡單標準。而傳統的教育就是一刀切的道德傾向:節約是好的,浪費是壞的。但問題是:除了節約和浪費,還有廣闊的中間地帶呢!我們要教會孩子思考和權衡,這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簡介:
袁堅,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多年媒體人,兒子6歲,現為多家媒體專欄作者、“喜閱館”課程總監、“滬江網”在線課程講師,推出面向孩子們的《思維導圖》系列、《繪本閱讀》系列在線課程,已出版《貓博士育兒筆記:換個方式愛孩子》及翻譯繪本《神奇的世界》系列。
微信公眾號:貓博士創意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