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多納塔·艾申波茜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孩子忽然對窗口發(fā)生了興趣:放在窗臺上的一件東西,這么一推,就再也不見了;腳下和背后是可靠的溫暖的房間,前方是一片無邊的空間;對著窗外可以拼盡全力地大喊。
和孩子一起將視線掃向窗外,不能說是茫然,但也確實沒有什么目的性。“意義在于有什么就看什么。”咖啡館前的大路上,行人來來往往。一個被風追趕著的紙杯在石子上翻滾,一路上發(fā)出啪啪的聲音。突然跳出一個雞蛋包裝盒,在車輛響聲的伴奏下,想跳一支美妙的舞曲。折疊的餐巾紙趕著要與紙杯見面,一輛小轎車疾馳而過,它們不得不迅速跳向兩邊。孩子與大人看進眼里的東西截然不同,留心注意的東西也不一樣,可是,他們常常不約而同地走到窗前,默默地一起望向窗外。
今天的孩子在電視里看到的緊張鏡頭絕不比以前看的木偶戲少,可是他們內(nèi)心的活動幾乎無法從面部表情和肢體上辨認出來,電視畫面比他們的觀眾活躍得多。
也許老人和孩子一樣,都會有一個最喜愛逗留的地方?在一把高腿椅旁邊,在一張長凳上,在一座小橋旁,或是在一座碼頭的浮橋上,我們常常能見到這種一老一少的身影。
然而,最適合觀望的地方還是窗臺前。有一幅畫面令我至今難忘:祖父坐在窗前的椅子上,懷里坐著小小的我,一老一小靜靜地等待著太陽下山。太陽終于消失在地平線,夜幕悄然降臨,月亮冉冉升起,“草地上騰起一團白色的霧氣”,祖父把這叫做“黃昏時刻”。
攝影師們非常喜愛拍攝站在窗前的孩子,特別是他們到很遠的城市去采風的時候。看著照片就像聽到一段無聲的對話:你,一個陌生的孩子,靜靜地站在窗前;我,一個來自異鄉(xiāng)的攝影師,默默地站在鏡頭后,我們的目光就在剎那間相聚在一起。
他們常用的另一個題材就是“窗前的老人”。老人呆望著這個世界的目光中少了多少期待與幻想!他這一生飽經(jīng)了多少人間的滄桑!
今天的社會,孩子可以通過媒體這扇視窗更多地了解社會,但他們同樣需要自己那扇真實的視窗。在幼兒園里,孩子常常會把從窗口觀察到的東西講給其他孩子聽,與同伴們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窗口的位置對孩子和老人最為理想,若同時出現(xiàn)當然更好。此外最適合陪伴孩子的就是孩子的叔叔或舅舅,也許他們還沒有孩子,外甥女偶爾來訪,除了講故事、做飯、看電視,還會和孩子并排坐在窗前望著庭院,望著鄰居家的草地。有時,小外甥女嘴里還會輕輕地哼起歌來。
讓每個孩子學會描述窗外發(fā)生的事情。
讓每個孩子能夠區(qū)別觀察、注視、端詳之間的不同。
摘編自北京出版社《小腦袋,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