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兵虎
2016年初,我校四位教了十來年書、年過三十歲的教師自我感覺生活狀況很不如意:十年的教書生涯磨去了曾經的朝氣與銳氣,職業的倦怠時常襲來,生活過得空洞無趣,內心在掙扎,充滿了恐慌和痛苦,不知今后的路何去何從。百無聊賴中看到了林崇德教授提出的優秀教師成長模式: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他們的心動了,但并沒有行動。再后來,葉瀾教授的一句“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讓他們播種下行動的種子,有人開始笨拙地在本子上、電腦上寫下了生平第一篇反思和隨筆。
很快三年過去了,教授的名言在實踐中是否兌現呢?曾經一起在反思的馬拉松征途上跑步的人,有人中途掉隊了,有人干脆放棄了,堅持下來的四個人,并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名師,但變化是明顯的。三年的時間,他們買了很多書,讀了很多書,既有經典的教育專業理論書籍,也有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隨筆,閱讀的范圍也從單純的教育學逐漸向哲學、文學、詩歌、散文等方面輻射,涉獵較廣;三年時間,他們每天翻閱著十來種專業雜志和報紙,交流著、爭辯著,眼界和思維大大開闊了;三年時間,他們時斷時續地書寫著,上傳到專業網站或是個人博客,與同行交流著,碰撞著,向專家請教著,學習著;三年的時間,他們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在報刊上發表了文章,掙了平生第一筆稿費,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驚喜。有人保存了稿費復印件以示紀念,有人用稿費為家人買了禮物,有人把稿費拿出來和辦公室同事共樂。無形中,他們的形象在家人同事中變得“高大”了,也為自己增添了“吹噓”的資本,而由此引發的更多的“化學反應”仍在延續著。
王老師將發表的教育教學隨筆作為課堂教學資源,增強了課堂的情趣,促進課堂的變化,還潛移默化地給學生種下了寫作的種子。勤奮的杜老師,每天寫一篇千字文,還免費出版了一本薄薄的教學隨筆。他們發現著教育的美,觸摸著教育的美,傾聽教育的美,也欣賞著教育的美。三年前的空虛無聊慌張沒有了,代之以從容、自在和大氣。
他們不知優秀教師的標準是什么,不深究名師之“名”指向什么,也不認為自己就是優秀教師和名師,他們就這樣以自己的方式自自然然地行走著,不急不躁,不文不火,過著樸實卻也充實的讀、思、寫的生活。
唐代詩人賈島有詩曰:“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詩人詠物而兼自喻,以寶劍未試來比喻自己抱負和才華不得施展,凌云壯志下可洞悉其凄涼悲壯之心。十年的刻苦磨練,劍客只贏得白刃生寒涔汗淚,而十年的讀思寫生活,我們的這些老師是冰心著意寫春秋,變化大矣。他們與所謂的優秀教師成長模式或名師涌現工式既暗合也相左。三年反思,為生活帶來驚喜和變化,而十年磨劍,既是讀者也是作者,既為人師也為我佛。
杜老師已經調離我校,成為另一所學校的校長,也成為本地區極具思想又勇于踐行的校長,他已經不再追求發表幾篇文章掙得幾個稿費或是擁有多少粉絲。他開設校本課程,自己主講唐詩宋詞、《道德經》《弟子規》《三字經》《論語》;他開辦讀書沙龍,輻射帶動青年教師過著讀書思考寫作實踐之路;他也在總結提煉著自己的教育思想,書寫著自己的教育人生,每年他出一本新書,十年來,他已經積下了厚重的人生,有八本書出版。有意思的是,有一年教育局為學校配書,他的書竟也在其間,對此,他淡然而笑。
教數學的惠老師,模仿著巴金,背誦著《古文觀止》,天天泡圖書館,閱讀了大量的文學名著,他用詩歌敘述著教育生活。幾年前,他平均每天寫兩首詩,累積公開發表詩歌八百多首,還出版了詩集,加入了省作協。2013年端午節,惠老師發表在《中國作家》上的詩作,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舉辦的第四屆“端午詩會”上,被著名朗誦家朗誦。他已經成為本地區小有名氣的詩人,每年的稿費收入兩萬多元。十年的堅守,可謂是名利雙收。對此,他說,我依然在路上。
教美術的劉老師,沒有過多地書寫,他走上了專業發展之路,每天堅持工筆畫,他的畫作惟妙惟肖,得到大眾的喜愛。他的畫在網絡銷售中供不應求,但他沒有沉浸在“撈金”里。他說,我要享受當下的生活:認真工作,開心作畫,快樂生活。
一起行走的四人組,堅守了三千個日日夜夜,從三十歲走到四十歲,面壁十年,完成了華麗轉身;十年磨劍,他們認真工作著、深入思考著、勇敢實踐著、執著書寫著、快樂收獲著。
我在想,假如他們剛開始工作就有高人指引,有同伴相陪,形成學習共同體,那將會多么了不起啊!可人生就是如此,在失也在得,在得也在失。當年他們沒人引路,但現在可以成為青年教師的明燈,指引一條教師專業成長的正途。
任何事業的成就,需要時間的打磨和歲月的磨煉,但堅持閱讀、鐘情書寫、勇于實踐,并將其化為工作習慣和人生態度,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而所謂教師反思,并非面對教案的沉思,更像是面壁獨自修行。
十年前,他們是“貧僧”,開始朝圣;現在,他們是“我佛”,但依然走在朝圣的路上。
(作者單位:甘肅白銀市平川區魏家地學校)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