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梅
一個時代必有一個時代的偶像,“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躬逢這個大歷史的關鍵一頁。”(野夫語)然而,在今天全球化的語境中,重讀,卻可以讓我們走近大師,感受偉大,在審視過往中重新發現和闡釋大師對我們的意義。各行各業中是這樣,教育,更是如此。
“我常常自己變了兒童而觀察兒童。”——豐子愷
多年前,偶得豐子愷先生的一本書——《我們這些大人》,可同時欣賞先生的畫和文,不亦快哉;品讀之中,更是驚呼:先生不但是一位漫畫家,更是一位兒童教育家!無論他的畫還是文,平實中含蘊著深遠,坦率中飽蘸對兒童的熱愛。
他是那樣地信任兒童——“我熱愛孩子,親近他們,理解他們的心理,因此確信,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是出于真誠。”
他能科學地解讀兒童——“闖禍,不肯用功,正是健全兒童的表征。服從,忍耐,不鬧禍,終日埋頭用功,在大人或者可以做到,但這絕不是兒童的常態。”
他是那樣地敬畏童心——“兒童生活富有趣味,可以救濟大人們生活的枯燥與苦悶”。
他是那樣地珍視童年——“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它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奪目的不可再現的一段生活。”
因而,他認為——“今天的孩子將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起決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過,童年時期由誰攜手帶路,周圍世界的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
因而,他這樣做——“我常常自己變了兒童而觀察兒童。”
毋需過多解釋,作為引領兒童成長的“先生”,細細體味,為師之道中“兒童至上”4個字呼之欲出。
熱愛兒童,才愿意“變了兒童”;認識兒童的天性,才能“變了兒童”;“變了兒童觀察兒童”,以平視的角度,方可讀懂兒童,如此,你也才能發展兒童。
學期末進入總復習,學生有些浮躁。為復習更有針對性,我先做了個摸底。邊批改邊思量,試題挺簡單,以基本題為主,估計100分會達到二十個。等會兒課上是去打預防針還是祝賀呢?同事笑說,本來就浮躁的學生再一表揚祝賀肯定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想到豐子愷先生,如果“我變了兒童”?不禁豁然開朗,毫無疑問,如果我是學生,得知自己考了100分當然是高興,也希望得到別人的祝賀,就是“耀武揚威”幾下也是很正常的心態,是“健全兒童的表征”。
把卷子發在學生桌上,體育課鈴聲一響,小翼和天一就按捺不住地上來了,急沖沖地向我報喜:我們學習小組4人都得了100分;同學們都考得好,就連嘉木同學也考了個95分!這兩孩子就是精力太充沛了,我逗他們:別的班考了30個呢!他倆忙說:我們肯定也有!“去數數看!”得了令箭,像旋風一般下去挨個數去了。
其他孩子三三兩兩也都進了教室,竟是特別的安靜!我毫不掩飾自己的贊賞:“雖說這次練習難度不大,但能取得100分的同學還是很了不起。說明這些同學基礎扎實,考試專注。其他同學成績也不錯,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會以此為新的起點,在以后特別有挑戰的練習中也會努力取得好成績!”一個個都信心百倍地紛紛點頭。
兩個小家伙統計的結果是34個滿分,真是值得慶賀。我更慶幸我的選擇,真正的尊重學生、走近學生就是最大程度的和學生相似。這樣的時刻老師開心,學生開心,真好!心理學家勒什蘭認為:“凡是被試者(學生)認為不愉快的事,不如他認為愉快的事記得牢。”若干年后,也許學生已經忘記了校園生活中的這一細節,然而,取得成功后師生之間的那種溫情鼓勵一定能作為一種“集體的記憶”留存心間,而形成這種愉悅背后的成功做法——“基礎扎實,考試專注”也一定會伴隨著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被更好地正強化,成為自覺的選擇積淀。這不正是我們的教育目的——基于兒童基礎上的發展兒童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
“學而時習之”,意思是,對學過的內容要按時溫習、練習。都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換個角度解讀我們耳熟能詳的這句話,卻可以從中體悟出傳統教育文化中的學習理念——從書中學,做中學。
學(學),從臼從爻從冖從子。房子里有一個孩子,怎樣的行為稱之為學呢? 我們看到孩子的兩手中間捧著一些東西——“爻”。這個“爻”從古文字的角度解讀,有解釋為“鞭子”的,有解釋為“漁網”的,我比較贊同解釋為“一本書”。古時候的書是把文字刻在竹片上串起來的,一個孩子雙手捧著一本書,這就提示我們,自古代起,學習的有效方式主要是從書中學。
習(習),從羽從白。《說文解字》里說:“習,數(shuò)飛也。”“數飛”就是“多次飛翔”的意思,這是“習”字的本義。像小鳥離開鳥巢練習學飛一樣,暗喻了學習的第二種方式:做中學。
也許有人會認為,在課改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強調傳統文化中的學習方式是不是過時了?非也!大家一定關注過這樣一件事:英國教育部日前宣布,根據數學教學改革計劃,英格蘭半數小學將采用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學生的傳統數學教學方法。我們當然應該理性地看待國外借鑒、“引進”我國的教學方式,同時也學習別人的長處,但別人眼中的“寶”我們自己不能輕易丟了。
今天學習混合運算中含有中括號的四則運算。相對枯燥的計算學習,如何才能激起學生那種“我要學”的內趨力呢?讓新知識成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工具,學習就成為了需要。順著這樣的思路,我在兩條復習題后安排了一組添括號的練習。
19×24-16÷2 最后一步算除
19×24-16÷2 最后一步算乘
學生找出了不同的添括號的方法。
這時,我問:“如果要求你先算減法,該怎樣加括號?”學生很快就解決了:19×(24—16)÷2 我接著問:“再算除法呢?”學生一開始欣然回答:“在乘號后和2后面加上括號。”可馬上發現不對頭,已經有了小括號。怎么辦呢?
教室里突然安靜下來,等待了一會兒,我輕輕發問:“當我們發現小括號不夠用時怎么辦呢?”這時,有學生像突然想起了什么,馬上在下面情不自禁地大聲說:“用中括號。”許多學生也喊著說用中括號。
有學生知道中括號,這在我的預料之中。我在黑板上板書“中括號”,并問學生:“你是從哪兒知道這個中括號的呢?”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
有的說:“是我爸爸有一次教我的。”
有的說:“是我在外面上興趣課時學到的。”
更有大部分學生是從數學書上看到的。看來學生學習的渠道很多,老師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識媒介,其中數學課本是一個重要的學習來源,隨便翻翻中,學生也能獲取數學知識,并能在需要時提取出來,說明學生已具有了自學的能力,我們不應該視而不見。
這時再讓學生去完成剛才那道題:當我們發現小括號不夠用時,就要用到中括號。
至此,在感受、交流中學生深刻體驗了中括號的作用后才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出示例題后,我提出“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該按照怎樣的順序運算呢?”
聯系到剛才學生的表現,這部分內容也比較簡單,我讓學生自己從書中學,并嘗試完成例題,同時想想還有什么問題要問。
嘗試著做一做,如同小鷹學飛,把外顯的動作過程與內隱的思維活動結合起來,把朦朧模糊的想法轉化為看得到的行動,積極主動地實現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消化”。積極的氣氛中,例題很順利地解決了。多數情況下,學生能看懂、會模仿教材的方法,但從書中學,做中學,僅僅在模仿練習嗎?還要往前走。
利用自學節省下的時間,我鼓勵學生質疑,大膽提出在自學時想到的問題。
除卻格式等細節上的問題,小迪提出:“一道算式里應該用了小括號后再用中括號。為什么到了第二步,書上直接用的中括號,而不改用小括號?”這個問題正是我備課時注意到要特別提醒學生的地方,現在由學生自己提出來,豈不是妙哉!
接過問題又拋給學生,旭陽的回答同樣讓我拍案叫絕:“這道題小括號的作用就是讓我們在計算時先算小括號里的,到了第二步,他的這個使命已經完成。輪到中括號發揮作用了。所以這兒就不再用小括號了。”……
課末,學生總結收獲時,說得很多,知識方面的,學習方法上的,數學思想上的。
書中學、做中學都是自己學,都強調了學習的自主性。我想正因為教師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去思考,經歷中的切身體驗,成為學習的經驗,成為其認識的路徑,成為其理性認識和理論思維的基礎。回歸書中學、做中學,可以更多地釋放學生的自主性,通過低結構地教實現了高結構地學。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
白蟻巢是世界上的建筑奇跡,地面上有十幾米,地下還深達二十米,產卵室、育嬰室、通風道等各種功能處所,井然有序。白蟻建巢不會如我們人類一樣,設計好建筑圖紙。科學家研究后發現,一開始它們也會雜亂五章,忙得千頭萬緒,從最基層開始不斷試錯,試著試著,就越來越規范了。
不禁想到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時候發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這句話充分體現了老子思想中樸素辯證法的方法論,運用到我們的數學課堂上便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用計算器計算》一課。
師:既然人們發明了這么好的計算器,我們就應該更好地運用它。讓我們借助計算器來挑戰一下自己,好不好?
師:(板書)1111111×11111111=
學生埋頭苦算,有的抱怨說計算器容納不下,有的很快算出記錄結果,但因為顯示的是科學計數法,看不懂。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教師神秘地說:我有祖傳秘方。學生迫不及待地打開“錦囊”,恍然大悟,紛紛開始計算。
匯報交流中,學生很快發現規律:乘積從1開始,開始是幾位數就寫到幾,倒過來再寫到1。運用這個規律,順利得到正確的結果是123456787654321。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
1111111×11111111=
123456787654321
師:算完以后,你現在有什么想法?
生:這么大的數據在計算器上算不出來的,然而用人的智慧卻可以解決,說明還是人比計算器更聰明。
生:一開始看到那道題數字很龐大,覺得太難了,用計算器算不方便,但是掌握了這里面的技巧,就簡單了,這么大數字的題用腦子就可以算出來。
師:現在想想,這個祖傳秘方好不好?
師:對于一個復雜的問題,可以先從容易的情況入手,發現規律,再用規律去解決原來的問題,其實這個秘方是我們的祖先老子告訴我的。(出示“錦囊”秘方: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
學生情不自禁地再次念出聲來。
感悟數學美妙的同時,“祖傳秘方”,也牢記于心間。不僅僅受用于此,在后面學習找規律,遇到類似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時,學生都能自覺想到這“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祖傳秘方,我想,在他以后的人生歷練中,這祖傳秘方一定還能解決許多數學以外的問題。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崇川學校)
本欄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