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先力
天文學家魯赫曼和他的專題科研組發現的這個恒星系統,是由兩顆褐矮星相互圍繞對方公轉組成的。褐矮星由于質量太小、核心溫度太低而不能引發氫元素的核聚變反應,所以它們表面溫度不高,更像是氣態巨型行星而非熾熱的恒星。
魯赫曼表示,由于該恒星系統距離地球相對較近,既是搜尋系外行星的優良目標,也是人類研究太陽前世今生和未來命運的最好樣本。
46億年前,在銀河系的一隅,密度極大的大塊熱氣云塵埃逐漸凝聚旋轉,有點像地球上的龍卷風的雛形。熱氣云嚴格遵守動量守恒定律,半徑越來越小,能量越來越大。同時,外部星云則開始形成一個圓環,圍繞著中心星體旋轉——這是未來行星等物質的構成材料。
超高速運動的塵埃云被逐漸壓縮,最終導致內部溫度達到足夠發生核反應時,這顆星體就被“點燃”,開始了全星體范圍的核聚變反應,太陽就此誕生了。
恒星在宇宙中隨處可見,它們在暴力中誕生,又將在壯烈的爆炸中消亡,循環往復,終而復始。
清凈疏朗的夜空下,我們肉眼僅僅可以看到數千顆亮度不等的恒星,但實際上僅銀河系就有上千億顆恒星,而宇宙又是由無數個星系組成的,所以有人形容宇宙中的恒星就如地球上的沙礫一般普通。
太陽的直徑大約是139萬千米,可容納100萬個地球,可太陽卻是中小型恒星,大號恒星比太陽大500倍,迄今發現的最大恒星是大犬座的VY星,它比太陽要大10億倍,可謂超級巨星。
燃燒著的恒星呈現不同顏色,有紅色、黃色和藍色。有的恒星形單影只,獨守寂寞;有的則互相環繞,如影隨形,就像本文開頭說的兩顆褐矮星。
2004年,借助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科學家終于看見了恒星形成初期的天文景觀:它被點燃的瞬間,照亮了宇宙一大片空間。
恒星之所以能保持穩定,是因為它們的引力形成的向心力與核反應的離心力相互抵消,因此獲得億萬年的生生不息。但是,與其他生命體一樣,恒星也有生老病死,不可能萬世永生。
以太陽為例,70億年后,每秒消耗6億噸氫燃料的太陽,將油盡燈枯,引力占據上風后導致坍塌而變成一顆紅巨星,它的熱量會很快吞噬水星和地球,上千度的高溫會蒸發海水,大地高山均呈熔融狀。
紅巨星內核極不穩定,它們燃燒完氦之后只剩下內核,成為白矮星。太陽的核燃料耗盡后會變成和地球大小相當的白矮星,但其密度是地球的100萬倍。如果把一塊方糖大的白矮星物質放到地球上,會因為它的密度過大,而直接墜入地心深處。
恒星死亡時,有的靜如秋葉,波瀾不驚;有的劇烈爆炸,甚至形成萬物終結者——黑洞。
恒星爆炸殘留的超高密度內核像破繭化蝶一樣,成為中子星,直徑雖然只有30千米,但它的質量卻遠遠超出人類的想象,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的質量相當于美國全國小轎車的總質量之和。
當大于太陽10倍以上的恒星死亡時,它們會在強大引力的擠壓下發生劇烈的爆炸而形成超新星,比如大犬座的VY超巨星一旦爆炸,將產生僅次于宇宙大爆炸的動靜,會波及上千光年的范圍,瞬間蛻變成宇宙怪獸——黑洞和恐怖的伽馬射線暴。前者會吞噬能量、引力、時間,甚至是光線,而后者所到之處,物質頃刻蒸發殆盡,蕩然無存。
宇宙中的每顆恒星都與眾不同,它們威力無窮,在它們的爆炸塵埃中富含氫、碳、氧、硅以及鐵等物質,并將它們撒向遠方。恒星創造了宇宙萬物,當然,也包括我們人類。
不是嗎?組成我們身體的氧、碳、氫、氮、鈣、磷、硫、鉀、鈉、氯、鎂、鐵、銅、碘、錳等元素,都來自恒星的內核,除此之外人類沒有其他途徑可以獲得這些寶貴物質。所以有人形象地說,地球只是我們的繼母,宇宙恒星才是我們真正生命之母。
(編輯 孫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