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軍芳
抑揚法,通俗地說,就是褒貶法。“抑”就是貶,批評的意思;“揚”就是褒,贊美的意思。抑揚法指的是在一篇文章中,褒與貶先后出現在同一人物或同一事物上,以此強化感情,造成文筆跌宕起伏,突出人物形象,增強表達的藝術性。抑揚法主要有兩種:
一是欲揚先抑,即為了肯定和褒揚某人或物,先作某些退讓,有意貶抑或否定,而后再著力褒揚。
二是欲抑先揚,又叫抬高跌重法,本意在貶抑,卻先以揚入手,竭力加以抬高。
運用抑揚法,必須著重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其一,明確“抑”與“揚”的辯證關系。“抑”是手段,“揚”是目的。“抑”不過是虛張聲勢,撩人眼目;“揚”才是真情所寄。前面的“抑”是為后面的“揚”蓄勢,前面“抑”得越低,后面便“揚”得越高。人物或事物的價值,可在一抑一揚、一起一落之間表現得更充分、更徹底。當代作家賈平凹的《丑石》就采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文中先“抑”:丑石極不規則,不能壘墻,不細膩,不光滑,不能刻字雕花,不能浣紗捶布,是一塊毫無用處的丑到極處的丑石。然后筆鋒一轉“揚”:丑石原來是幾千年前從天上掉下來的一塊隕石,它補過天,發過熱,閃過光,給了祖先光明、向往、憧憬,掉下來默默地忍受誤解和寂寞。由于作者處理好了抑與揚的辯證關系,文中“抑”的內容不僅沒有損害丑石的形象,而且有助于彰顯出丑石是一塊偉大的石塊。
其二,把握“抑”與“揚”的分寸。是不是“抑”到極處,也就是“揚到極處”呢?不能這樣籠統地說。“抑”的分寸,一要掌握在現象或外形的極處;二要掌握在“迫于反擊”的極處。反擊戰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開始的,文章的“抑”也止于“撩撥”到頂的時候。假如蒲松齡的《促織》里那個少年在三“笑”后,在“屢撩”的情況下,小蟲還不暴怒反擊,就說明少年“笑”得有理,小蟲真的無用。而作品恰選在這里起“揚”,有分寸,用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