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輝
摘 要:新媒介的發展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信息傳播更是在新媒介環境下呈現出極強的參與式特色。參與式媒介文化對媒介素養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介環境下媒介素養發展要關注技術與知識、批判與保護、以及共建與共享三個核心問題。新媒介環境下形成的參與式文化是人類生存的常態,媒介素養發展三個核心問題則是確保這種常態包容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要充分發揮媒介素養這一動力的作用,未來媒介素養發展要堅持三個超越,即超越保護、超越個人和超越本土。
關鍵詞:新媒介;媒介素養;參與;共建;共享
中圖分類號:G206.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176-02
基于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的新媒介的出現與發展不僅改變著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新媒介在人們生存過程中的作用正以我們無法想象的狀態推動著信息傳播的發展。
與此同時,新媒介發展推動的參與式文化環境的形成更是突破了傳統媒介環境下的種種羈絆,全球性的文化參與活動正逐漸成為新媒介傳播活動的常態。參與式文化推動著媒介素養的重點從個人表達轉向社區參與,而新媒介素養幾乎全部與通過合作和網絡人際關系發展起來的社交技能有關。新媒介素養的這些技能立足于學校課堂所教的傳統素養、研究技能、批判分析技能。
一、媒介素養發展三個核心問題
在新媒介環境下,媒介素養有了新的內涵,媒介素養的發展自然也有了新的特征。綜合來看,媒介素養的發展集中在技術與知識、批判與保護以及共建與共享三個核心問題上。
(一)以技術與知識為基礎的媒介素養
應該說在舊媒介環境下,關于媒介素養人們更多地從知識層面強調人們要具有接觸、選擇、分析、判斷、評價和發布媒介信息或者媒介作品的能力,而對于媒介技術層面的關注則要簡單得多。隨著人類進入以互聯網技術推動的新媒介時代,媒介技術在媒介素養發展中顯得愈發重要,特別是在新媒介環境下的參與式文化活動中,掌握有關媒介技術層面的知識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是否能真正融入參與式文化活動中。新媒介環境下,媒介技術同媒介知識一樣,成為媒介素養的基礎。
從舊媒介到新媒介,媒介形式在這一過程中呈現出各種狀態,這給媒介使用和信息傳播帶來了各種新的要求。這些要求就是媒介素養視角下的媒介使用技能和媒介傳播技能。
媒介使用技能作為一種媒介工具的使用能力,是一種工具性的、與媒介及其相關知識緊密相連的技能。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介環境中,除了能使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媒介之外,還要求人們能使用眾多的應用軟件,從而能具有為了某一專門任務或者戰略而使用數字工具與軟件的技能。
媒介傳播技能是應用知識和運用實際經驗來實現解讀信息和傳播信息的目標,從而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歐洲議會與委員會在2008年發布的有關文件中提出媒介傳播技能包括:與應用具有邏輯性的、直觀的和創造性的思想有關的認知技能,或者與動手能力、應用方法、材料、工具和設備等的實踐性技能。事實上,媒介傳播技能主要幫助人們有效地獲取媒介信息,以及如何傳播媒介信息。
媒介使用技能和媒介傳播技能從技術的層面成為新媒介環境下媒介素養的基礎內容之一。對媒介、信息傳播本身來說,其發展過程猶如知識生產一樣,呈現出所涉及學科之間的同質化與異質化特征。媒介素養也是知識生產同質化與異質化特征的綜合表現。比如,從經濟層面來看,具有新聞傳播、媒介產業與經濟等學科與媒介所有權有關的知識,人們才能更好地解讀媒介所傳播的信息中所傳遞的經濟價值訴求;從政治層面來看,了解和掌握語言學、符號學、修辭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人們才能更好地解讀媒介內容中的話語傳播;從文化層面來看,作為知識的媒介素養,知曉有關文化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人們才能更好地解讀借助媒介傳播的文化以及借助媒介傳播文化;從教育的層面來看,作為知識的媒介素養,借助教育學等的相關知識,人們才能更好地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媒介素養。
由此看來,無論是技術還是知識都是媒介素養發展必不可缺的基礎,只有從技術層面掌握媒介使用技能和媒介傳播技能,并將其與知識結合使用,每個人才能真正適應新媒介環境下的媒介化生活。
(二)以保護與批判為一身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發展的初衷是為了保護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和兒童免受媒介的不良影響。從傳播學視角來看,媒介素養最初要研究和討論的重點在于媒介對受眾的影響。這使得在媒介素養發展之初便將如何減少媒介對受眾的影響(特別是不良影響)作為媒介素養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保護”由此也成為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目標。
David Buckingham1998年在《英國媒介素養教育:超越保護主義》一文中談及媒介素養教育的歷史時指出:1933年,F.R. Leavis等在《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一書中首次就開展大眾傳播的教育提出建議,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新聞、流行故事和廣告等大眾傳播內容,傳承傳播一個國家的語言、價值觀等。從這個不難看出,媒介素養教育最初的目的是“武裝”學生去辨識和抵制大眾媒介中的虛假信息和不良影響。這便成為后來媒介素養發展成形中的“免疫”范式。
此后,無論是20世紀60年代的文化研究和流行藝術,還是20世紀70年代的屏幕教育,“批判”范式逐漸成為媒介素養教育的主流范式。批判學派強調了具有媒介素養的人在與媒介及媒介信息的互動過程中的主動性。不過批判性視角比較關注媒介及媒介信息中的負面內容及其影響,忽略了媒介使用者在使用媒介時自身的免疫能力。
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一步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提高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接受教育的重要內容。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在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推進進一步促進了媒介產業的發展,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新媒介環境正悄然而快速發展起來。
新媒介環境推動的不僅僅是傳播技術的變化,更是傳播手段的多元化以及人們參與傳播廣度與深度的加深。在這樣的媒介環境之下,信息傳播給人們帶來的挑戰更是前所未有。提高人們的媒介素養從而幫助人們“免疫”和“批判”新媒介環境下的信息傳播,進而更好地參與信息傳播就迫在眉睫。David Buckingham提出的超越保護主義在新媒介環境下有其自身的內涵,即通過媒介素養教育提升人們的媒介素養,實現保護人們有效使用和傳播信息的訴求。這一方面是為了保護人們免受新媒介環境下海量信息中不良信息的影響,以及有效選擇適合自身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是為了人們更好地、批判性地參與到信息傳播活動中。新媒介環境下集保護與批判于一身成為媒介素養的新常態。
(三)以共建與共享為目標的媒介素養
互聯網時代中新媒介逐漸在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媒介發展所建構的參與式文化環境成為人類生存的常態。在新媒介環境下的參與式文化中,新媒介的出現帶來了新的消費環境,由此過去那些規則從而失效。
在當今全球化趨勢日漸加劇的現實背景下,一方面,全球化、數字革命、大規模遷移以及氣候不穩定的前景等事關全球的現實問題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對經濟、傳播、安全、文化認同、公民身份和環境等問題;另一方面,互聯網絡技術構建起的“地球村”讓全球各地的人們生活在現實和虛擬的兩個世界里。時空界限因為這種變化而重新整合,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媒介文化也隨之而走向新的發展之路。在這條發展之路上,共建共享成為媒介文化發展的推手,也成為媒介使用者應該擁有的媒介素養。
與此同時,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使得全球面臨著新媒介秩序帶來的新問題:“權力和影響遠遠超過單一民族——國家媒介的跨國媒介組織的出現”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強意味著當今世界聯系更加緊密”[1]。這兩個新問題實際上對于全球共同文化的共建共享,形成新的文化認同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在共建共享的媒介素養推動之下,媒介使用者在全球構建起一種多元與趨同共存的媒介文化價值體系。
以共建為目標的媒介素養實際上涉及媒介產品生產問題。從媒介素養角度來看,媒介技術的進步使得媒介的參與互動特征進一步增強,媒介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使得每個媒介使用者都成為媒介信息傳播的中心,基于媒介與互聯網技術的合作型問題解決模式正逐漸發展為媒介文化產品生產的常態。長期以來的傳授分明的媒介文化產品生產者與媒介受眾之間的關系開始模糊,媒介使用者或許是新型傳受關系下傳受雙方共同的稱呼。
以共享為目標的媒介素養則涉及媒介消費問題。媒介內容的不斷增加帶來的并不是媒介消費的多樣化。從媒介素養的角度來看,媒介使用者在媒介消費過程中形成的定型觀念往往會對他們較全面地認識世界造成影響,而要消除這些定型觀念的影響,提升媒介使用者的媒介素養有助于他們在進行媒介消費時有更強的辨別能力,避免形成片面的觀點,加深相互理解,促成文化間的對話,推動共同文化的共建。
二、結語
新媒介的發展改變著人類的方方面面。對媒介素養來說,新媒介的發展也在發展著其內容與模式。同人類文化的發展一樣一直以來堅持著傳承與創新,媒介素養的發展也是如此。在這種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堅守知識為基礎的同時融入技術這一推動力,實現保護的同時擁有批判的意識,參與中共建和共享我們共同的文化世界。新媒介環境下形成的參與式文化是人類生存的常態,媒介素養發展三個核心問題則是確保這種常態的包容性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要充分發揮媒介素養這一動力的作用,未來媒介素養發展要堅持三個超越,即超越保護、超越個人和超越本土。
參考文獻:
[1]尼克史蒂文森.文化公民身份——全球一體的問題[M].王曉燕,王麗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