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的漕運總督署遺址北面,坐落著一座“品”字形布局的仿古建筑。這座建筑采用了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給人一種莊重的感覺。它就是我國第一座反映漕運歷史的大型專題博物館——中國漕運博物館。
漕運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經濟政治制度,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該制度是指用船通過海道和河道將國家征自田賦的糧食調運到指定的地方。由于古代都是以糧食作為稅,漕運因此成為歷代王朝的經濟命脈,對于推動政治、經濟及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
京杭大運河是歷史上最主要的漕運航線,而淮安自古以來就是京杭運河漕運的中樞。從隋朝開始,朝廷就在此地設立了漕運專署。到了明清時期,朝廷在淮安設立了漕運總督公署,主管整個漕運工作,其權力和地位非常顯赫。可以說,淮安見證了漕運的發展與興旺。
中國漕運博物館分為上下兩層,全面展示了漕運歷史。館內將現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與相應的文物史料巧妙結合,全面展示了中國漕運的恢宏歷史和燦爛文化。
腳下的實景體驗
走進博物館一樓的文化展廳,腳下出現了發出亮光并流動著的京杭大運河,這是用三維數碼影像技術展現出來的虛擬運河。當你沿著運河漫步前行時,運河兩岸的城市、官署、碼頭、閘壩、榷關等方面的圖片及介紹也一個個地被投影到地面上,就好像知識一直在跟著你,讓你一邊走一邊看,十分生動。
指間的文化互動
在虛擬的運河一側有幾張巨大的船形超級互動桌,白色的桌面邊緣排布著與漕運有關的十大民俗內容,其中包括了漕神、海神、天后廟、開漕節、高碑店廟會、漕運與西游記、運河龍舟、生辰綱運輸、十番鑼鼓和漕運詩詞民謠。只要在你感興趣的內容上方擺擺手,內容就會變大,并開始相關的解說。比如你在“十番鑼鼓”上方揮動手臂,耳邊馬上就會響起絲竹管弦樂與鏗鏘的鑼鼓聲。通過綜合應用聲、光、電、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你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與漕運相關的知識。
微縮的船舶發展史
在運河展廳中,遠遠地就能看到許多木質的船只模型,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漕運中曾使用過的運輸船的模型。漕運從水上走,離不了能夠運送貨物的船只。博物館恰恰抓住了這一點,以微縮模型的方式介紹了中國船只的發展歷史。除了不同朝代的船只,博物館還從用途上區分各類船只,做到了細致入微。
在中國古代船只發展的陳列中,你還能了解當時船只的結構布局及歷史上造船業的發展情況,一座造船廠的模型更是能讓你看到一艘船是怎樣誕生的。模型展示的最后部分是一個巨大的場景模型,模型中再現了皇帝的船隊沿著運河南下巡游的盛景,其中上下多層的船只也代表了中國古代造船業的最高成就。
另外,中國漕運博物館還陳列了大量的古代書畫、陶瓷類、金銀玉石類文物,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就達數十件,值得細細觀賞和品味。
走進中國漕運博物館,你不僅能夠了解淮安和漕運的歷史,還能通過漕運的發展了解中國的歷史,體驗中華民族在水上行走和發展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