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靈
20世紀初中國新文化運動中的重量級人物胡適曾擔任過北大校長。這位博學多才、學貫中西、文史哲兼通、著作豐富的大學者從小就接受了母親讓他“日省”的教育。
胡適出生在安徽績溪一個世代經商的家庭里。兩三歲時就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學寫方塊字,背誦《三字經》《千字文》,三歲后入學塾。但是很不幸的是,父親在胡適不滿五歲時便因病去世了。此后便由母親馮順弟擔負起教育胡適的重任。
胡適的父親胡傳是一位仕官學者,與其母親兩人感情一直很好。馮氏受丈夫影響很深,她十分敬佩丈夫的人品和學問。丈夫在世時教了她不少古文知識,如《論語》以及其他一些世代流傳下來的經典。馮氏常常將丈夫教她的道理和知識學以致用,用來教育兒子,特別是用《論語》等教育孩子,要他學會日省自律。
南方的冬天其實并不比北方暖和,相反,由于屋里沒有北方那樣的炕,南方冬天屋里要比北方冷很多。胡適的家鄉績溪上莊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當冬天來臨時,就非常的冷。每到冬天,小胡適就不太愿意早上起早去上學了,因為被窩里實在是太暖和了。
有一天早上,窗外刮著呼呼的大風,院子里和路上可以說是滴水成冰。7點半已過,小胡適還躲在被窩里,整個腦袋像一只小烏龜一樣縮在被子里。母親在外屋做好了早飯,就喊:“適兒,該起床了,吃早飯了,吃完了上學去。”
母親喊了半天,見胡適沒反應,就進屋掀開胡適的被子,對他說:“兒子,該起來了,再不起來,上學就來不及了?!?/p>
被子被母親一掀開,胡適立即感到一股涼意,不高興地說:“娘,沒聽到外面這么大的風嗎?我不去了,太冷了。”“乖啊,怎么能不去呢?不去可就落下了,和其他同學就不同步了。”
但是,母親的話小胡適一點也聽不進去,對母親的堅持也表示不理解,丟下一句“不去就不去”,干脆就把腦袋都縮進被窩里了。
這下母親也生氣了,不過她還是壓住了心頭的怒氣,盡量溫和地對孩子說:“你父親在世時,就經常說,一個人如果由著自己的性子,不對自己有點自我約束是成不了大事的。你現在就因為刮一點點風就不想去上學了,你還對得起你父親嗎?”
在被窩里的胡適聽到母親提及父親,頓時知道自己的行為讓母親傷心了,也想起了父親平時對自己的教誨,于是,一骨碌翻身起床,說:“娘,您別傷心,我去我去?!?/p>
就這樣,母親馮氏遵循丈夫的遺志,時常教導兒子要學會自律。她以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來鞭策和鼓勵兒子。
每天臨睡前,胡母就坐在床沿上,叫兒子站在窗前的擱腳板上“省吾身”:今日說錯了什么話,做錯了什么事?該背的書是否背熟,該寫的貼是否寫完?在督促兒子自省之后,胡母又對兒子講他父親生前是如何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的,她時常說:“我一生只曉得你父親是一個完美的好人,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每天都會靜思反省。你要學他,不要丟他的臉?!?/p>
經過母親的諄諄教導后,當又一個寒冷的早晨來臨時,小胡適也想再多睡會兒,但他會用母親的話來提醒自己,以父親為榜樣,立刻就起床了。所以后來,每日晨光微露時,胡母叫一下兒子,胡適就很快起床了。因為學塾的鑰匙放在老師家里,所以胡適總是在天蒙蒙亮時就趕到老師家門口。聽到敲門聲,里面就有人把鑰匙從門縫里遞出來。胡適接到鑰匙后,就立即趕往學塾把門打開,一個人靜坐讀書,等待老師和同學到來,天天如此。
胡適長大后,想起小時候母親對自己的教育,說母親是“慈母兼嚴父”。母親給予胡適的愛讓胡適終身感念,同時,母親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特別是讓自己學會了約束自己,對他以后的為人處世乃至治學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胡適少年時代受梁啟超的影響極為深刻,他最愛看梁啟超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但報紙上連續刊載幾章后,就不再連載了。胡適暗下決心:“我將來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補上這幾章缺了的中國學術思想史,豈不是很光榮的事?”多年以后,胡適說:“這一點野心,就是我后來做中國哲學史的種子?!?/p>
胡適能成為學者,得益于父親留下的遺囑。其父給胡母和四個兒子各留了一份遺囑,給胡母的遺囑說,胡適天資聰明,要讓他讀書。給胡適的遺囑也是讓他努力上進。也是因為父親留下的遺囑,掌握胡家財政大權的胡適的二哥才會將14歲的胡適帶到上海求學。
在上海求學時,胡適一度對數學很感興趣,他常在宿舍熄燈后演算問題。宿舍里沒有桌子,他便將蠟燭放在帳子外的床架上,他趴在床上,將石板放在枕頭上做數學題。因為太用功,有一段時間,他的耳朵幾乎全聾了,幸虧他時常鍛煉身體,后才逐漸康復。后來,因為學校開除了一個學生,胡適向校長抗議,被記大過。正好此時中國公學招生,他便到中國公學去讀書了。
不滿15周歲的胡適,對自己進行反省,坦言自己有好名、魯莽、責人厚己三大病根,決心痛改。所以,在中國公學辦《競業旬報》時,胡適常到附近的舊書店買書回來讀。他平日常抽強盜牌香煙,煙盒中附贈有畫片,他在畫片上標明書名、何日購買、限幾日讀完,放在書桌上,用來提醒自己。到了周末,他也出去與朋友吃飯、聽戲,但回來必定在煤油燈下挑燈夜讀。1923年,胡適應清華大學學生所邀,開列了一份“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將《三俠五義》《九命奇冤》也列入其中,遭來非議。梁啟超對胡適說:“我便是沒有讀過這兩部書的人,我雖自知學識淺陋,但說連國學的最低限度都沒有,我不服。”徐志摩看后說:“慚愧!十本書里至少有九本是我不認識它的……我是頂佩服胡先生的,關于別的事我也很聽他話的,但如其他要我照他定的書目用功,那就叫我生吞鐵彈了!”這足以說明胡適讀書之雜、之多。
1925年,胡適著文談“讀書”,指出“精”和“博”是讀書的兩個要素。他將這個看法編成兩句口號:“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胡適說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這種治學方法是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翻閱《大英百科全書》時偶然發現的。胡適讀書還有三好:一好夜讀;二喜在廁上、電車里讀書;三好連貫式讀書。胡適給自己規定,每日讀書不少于6小時。他還說:“讀書非畢一書勿讀他書?!?/p>
編輯/曹煥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