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軍
眼前的宋心馨身材嬌小、容貌娟秀,看不出她已是中國音樂學院民樂系的一名青年教師,更難以把她與古箏 “三冠王”連在一起。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中國政府最高獎“文華獎”、中國電視最高獎“CCTV中央電視臺全國民族器樂大賽”金獎,能夠將中國音樂界最高等級三大賽事的金獎集于一身,這在古箏界可謂一枝獨秀。
學琴——需要與生俱來的天賦和后天的刻苦努力
任何一位藝術家的成功都離不開天賦、勤奮和機遇,宋心馨的學琴之路亦是如此。宋心馨出生在洛陽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在研究所工作。4歲那年,爺爺去日本出差帶回一架電子琴,宋心馨愛不釋手,父母看她喜歡音樂,便把她送到一個音樂班學習。一年后,宋心馨就顯露出過人的音樂天賦,在洛陽市青少年藝術風采大賽上獲得兒童組第一名。很多人都夸她是搞音樂的苗子,讓她以后考專業院校。于是爺爺奶奶把自己省吃儉用存下的積蓄拿出來,準備給小孫女買一架鋼琴。可就在去買琴的路上,錢全部被人搶走了,爺爺只好選了一架價格相對便宜的古箏。就這樣,宋心馨的命運和古箏連在了一起。
1996年,7歲的宋心馨師從洛陽古箏藝術團團長婁金萍開始學習古箏。小時候的心馨非常好動貪玩,媽媽為了讓她每天保證足夠的練琴時間,養成一個好的學琴習慣,幾乎想盡了各種辦法,甚至對她進行過責罰。在與媽媽的斗智斗勇中,心馨的琴藝有了很大的進步,她經常參加各種演出活動,還接受過洛陽電視臺的采訪,在當地儼然成了一個小明星。
1998年,為了報考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宋心馨和媽媽一起到北京拜師學藝,先后師從當時還是中國音樂學院本科生的孫欣(后為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演奏員)和她的老師王中山副教授。最初,宋心馨每兩周到北京上一次課。為了省錢,頭幾回媽媽買的都是硬座票,但是坐了一宿夜車的心馨第二天上課時總提不起精神,看著孩子這么辛苦,媽媽咬咬牙,給女兒換成了臥鋪票。
2001年3月,為了最后的沖刺,媽媽帶心馨一起到北京租地下室備考。大考來臨,媽媽并沒有給女兒過多的壓力,反而給她“松綁”,破例允許她每天晚上看一會兒電視。最后,宋心馨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上附中,數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終于有了回報。
演奏——需要扎實的基本功底和良好的音樂感覺
考上附中以后,12歲的宋心馨只身來到北京求學,身在異鄉,無親無友,每天陪伴她的就是那架已經彈奏了5年的古箏。附中6年,宋心馨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練琴了。每天早上她第一個到琴房,晚上最晚離開,如果有課,她會在課間或是中午休息時去練琴;如果沒課,她可以帶上干糧在琴房里待上一整天。為此,同學們都稱她為“練琴狂”。為了提高練琴效率,每次練琴前,她都給自己制訂一個詳細的練琴計劃,甚至可以細致到分鐘。
很多人都認為宋心馨有天賦,可若是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再好的天賦也難以發揮出來,只能是鏡中月、水中花。對此,她非常感謝王中山老師,“王老師對基本功非常重視,同時他不只是簡單地給學生摳技術,而更多的是從音樂和作品蘊含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意境等方面,幫助學生更好地從心靈深處與作品產生共鳴,充分挖掘我們內在的藝術潛力。王老師的教學讓我在內心里與古箏、與音樂拉近了距離,也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這項民族藝術,如今練琴已經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刻苦練習再加上良好的音樂感覺,讓宋心馨在專業上一直名列前茅。2002年,她在全國青少年藝術大賽首屆民族獨奏比賽中獲得古箏少年專業組銅獎;2005年,她先后獲得“文華杯”第二屆全國民族樂器演奏比賽古箏少年專業組金獎和第五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古箏比賽銀獎。2007年,已經是中央音樂學院本科生的她,代表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獲得了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古箏比賽金獎。
她巧遇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就是在參加金鐘獎(第五屆)的時候。“古箏比賽的復賽在廣州紅線女藝術中心舉行,比賽前,我在后臺練習,彈完以后,一位頭發花白、氣質優雅的老奶奶一邊鼓掌一邊向我走來。一開始我不知道她是誰,旁邊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她就是紅線女大師。她夸獎我小小年齡就能彈得這么好,還和我一起合影。這讓我很感動,也讓我更加有了信心。當我再參加下一屆金鐘獎比賽時,盡量去享受比賽,因此感到很快樂。”宋心馨說。
做藝——需要開闊的學術視野和深厚的文化涵養
2007年,由于在各項大賽中成績優異,宋心馨被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免試錄取,成為該院建院以來首位錄取的外校生。在中央音樂學院期間,宋心馨跟隨李萌教授學習。李萌教授對藝術的很多獨到見解,為宋心馨的古箏演奏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也讓她學會了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雖然在上大學的最初幾年,宋心馨依然延續了屢獲大獎的勢頭,曾獲得“文華獎”第三屆全國民族器樂演奏比賽古箏青年專業組(2008)和第二屆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古箏中青年組(2009)金獎,但是真正讓她對音樂有更成熟的理解和更深入的表達,還是在獲這些獎之后。近幾年來,她參與了很多演出和音樂普及工作,曾多次以獨奏家和室內樂演奏家的身份出訪德國、丹麥等多個國家,曾與荷蘭阿姆斯特丹新音樂團、Atlas Academy新音樂團、俄羅斯圣彼得堡室內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愛樂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等世界一流管弦樂團和現代室內樂團合作,還多次受邀在國家大劇院、人民大會堂、北京音樂廳、中山音樂堂演出并擔任獨奏,更多次在國家重要外事活動中為各國領導人演奏。同時,她還經常隨中國文聯、中國音樂家協會到全國各地巡演、舉辦專題講座,受聘擔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青年藝術團箏樂團藝術指導和大連理工大學文化建設顧問。由她擔任主講的中國古箏網《365在線課堂》和《藝路箏談·巡講中國》,因其清新的教學風格和規范細致的講解示范,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011年,宋心馨被免試保送攻讀碩士研究生。2013年,她入選中央電視臺“十大青年古箏演奏家”。
宋心馨在業余時間喜歡中國古典文學、書法、建筑和攝影,她認為藝術都是相通的,都是對美的享受。隨著舞臺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文化修養的愈加豐厚,她對古箏、對音樂、對藝術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藝術家都追求完美,過去我為什么那么刻苦,就是想要追求完美,覺得好的音樂應該有標準答案:音不錯,有情感,強弱對比鮮明,動作符合音樂所需……學完一首曲子,我一定要達到最完美,自己還會錄音、錄像,過幾年再回頭按照這個彈。現在想想,這不免有些幼稚,藝術是否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完美呢?李萌老師時常告誡我,當所有人都夸你太完美時,你就要小心了,你可能已經落入俗套,或者是你已經沒有更新的東西了。對音樂而言,前一分鐘可能就是過時的了,你今天覺得完美,明天可能就不覺得了。因為社會在發展進步,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地提高,沒有盡頭,這也就是所謂的藝無止境吧。另外,在對音樂的理解上,我也經歷了一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過程。”
現在的宋心馨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期待。她說,她的目標其實很單純,就是像她的名字一樣,做一名內心純粹、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不僅僅只是把古箏當成一個養家糊口的飯碗,而是要與它心靈相契、靈魂相依。雖然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但宋心馨說她還要以一個學生的心態繼續學習,因為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需要對藝術有發自內心的愛、熱情、專注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