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拙

201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40周年。
周恩來一生曾兩次到過貴州,一次是1934年12月至1935年4月,隨紅軍長征途經貴州;一次為1960年4月30日至5月4日,是他訪問緬甸、印度、尼泊爾以后,從昆明來到貴陽,在貴陽停留了三天。
周恩來第一次來到貴州,正是紅軍進行長征、中國革命處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由于他和其他同志采納毛澤東的建議,及時召開遵義會議,批判了黨內“左”傾路線的錯誤領導,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撥正了中國革命的航向。
周恩來第二次來到貴州時說,“過去流傳的‘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應該從根本上否定……貴州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資源豐富,人民勤勞,只要貴州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加強團結,努力工作,那么,貴州的社會主義建設必將后來居上,大有希望。”
可以說,周恩來兩次來黔,對中國革命和貴州地方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長征初期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周恩來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猴場會議,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否定了李德、博古指揮紅軍與強敵硬拼、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錯誤指揮,使紅軍順利進入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中央政治局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周恩來是黨內委托對于指揮軍事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
會后,周恩來和毛澤東、朱德等一起指揮紅軍四渡赤水、二占遵義、南渡烏江、巧渡金沙江,把數十萬強敵甩在了后面,打破了敵人的圍追堵截。長征途中,當毛澤東的正確意見受到多數人反對時,周恩來利用他紅軍作戰最高負責人的影響力、雄辯而睿智的說服力,讓反對者改變了態度,使紅軍按正確的戰略與敵人作戰,繼續進行長征。周恩來在中國共產黨歷史畫卷的濃墨重彩一筆——遵義會議前后,發揮了杰出領導作用,作出了歷史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