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瑞衡



為遵義會議順利召開創造有利條件
中央紅軍于1934年12月14日占領黎平縣城,從長征開始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余人。蔣介石調集大軍圍堵,紅軍面臨非常危險的境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周恩來,于18日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討論紅軍向何處進軍的重大問題。會上,握有紅軍指揮大權的李德、博古堅持與強敵硬拼,執行紅軍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計劃,將使紅軍陷入敵人重圍,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毛澤東發言有理有據地駁斥和批判了李德、博古的錯誤軍事理論,提出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北部進軍、甩開強敵的正確主張。會上爭論很激烈,氣氛緊張。周恩來根據多數人的意見,因勢利導,為使紅軍擺脫險境,發言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主張。會議作出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戰略方針之決定》,確定新的戰略:新的根據地應該是在川黔邊境地區。首次否定了長期以來的“左”傾路線,標志著紅軍戰略轉變的開始,為遵義會議創造了條件。
1934年12月31日,紅軍到達貴州甕安縣猴場,李德、博古提出召開會議,企圖從渡不渡烏江入手,否定黎平會議,重新控制軍權。周恩來、毛澤東認為,只有通過政治局會議的形式,糾正軍事上“左”傾路線的錯誤,節制李德、博古至高無上的權力,才能繼續執行黎平會議決議。第二天,周恩來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猴場宋家灣召開。會議一開始,李德搶先發言,指責毛澤東是“山大王”。博古接著發言與李德相呼應,說黎平會議決議是個別人搞的,中了“毛澤東的圈套”。主持會議的周恩來嚴厲指責博古說:“往北走是按黨的組織原則討論通過的決定,你為什么這樣說?”毛澤東感受到周恩來的堅決態度,從容自若,沉著冷靜地對李德在軍事上的錯誤作了透徹的分析和有力的批判,爭取了大多數人的支持,讓李德、博古的錯誤領導陷于孤立境地。就在會議還在進行時,朱德、周恩來簽發了強渡烏江的命令,又一次避免了李德、博古將紅軍引入絕境的危險。會議通過了《關于渡江后的行動方針的決定》,紅軍隨之強渡烏江天險,攻占遵義,掀開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
遵義會議的歷史性勝利
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進占黔北重鎮遵義城,將國民黨的追剿軍甩在了烏江以東和以南地區,紅軍得到了一次較長時間的休整。1月15日至17日,對中國革命的未來產生決定性影響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召開了。參加會議的有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來、博古、張聞天;政治局委員毛澤東、朱德、陳云;政治局候補委員王稼祥、鄧發、劉少奇、何克全(凱豐);紅軍總部和各軍團負責人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鄧小平、李德(共產國際駐中國軍事顧問)、伍修權(翻譯)。
會議開始,博古首先作了關于第五次反圍剿的總結報告,極力為“左”傾錯誤辯解,過分強調客觀原因。接著,周恩來作了副報告,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誠懇作了自我批評,承擔了責任,并第一個批評了李德、博古“左傾”冒險指揮和戰略戰術的嚴重錯誤。毛澤東作了長篇發言,著重分析和批判了犯有“左”傾錯誤的領導人在軍事上的一系列錯誤。周恩來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意見,并指出,如果按毛澤東的意見辦,第五次反“圍剿”可能取得勝利,中央蘇區不會丟失。會議經過三天討論,作出了《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會議還決定:一、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二、委托張聞天起草決議,常委審查后,發到支部中去討論。三、常委中再進行適當分工。四、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周恩來是黨內委托對于指揮軍事下最后決定的負責者。會后,常委進行分工,確定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
遵義會議后,經過中央政治局雞鳴三省會議、茍壩會議,形成了中共中央、中央軍事指揮新的核心:張聞天替代博古在中共中央負總責;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新的“三人團”,周恩來為團長,負責指揮紅軍的行動,毛澤東成為紅軍的核心領導成員之一,取消了李德、博古在紅軍中的錯誤指揮,結束了“左”傾路線在中央的統治,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推進長征順利進行
遵義會議后,雖然毛澤東進入了黨和紅軍的領導核心,但他的正確主張不是很順利得到執行的。以周恩來為主要負責人的中央軍事領導集體,發揚民主,正確開展黨內斗爭,才使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得到貫徹執行,推進長征順利進行。
1935年3月10日,中央政治局在茍壩開會,討論進攻打鼓新場(今金沙)的建議。當時,敵一個師駐守在打鼓新場,力量較強,毛澤東主張不打固守之敵,不啃硬的,應該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然而,多數與會者主張打,會議以少數服從多數通過了建議,否定了毛澤東的主張。會后,毛澤東很著急,希望指揮軍事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周恩來能改變此種狀況,于當晚找到了周恩來,再次陳述自己的主張,請周恩來緩發作戰命令。第二天開會,周恩來說服了多數與會者,支持了毛澤東的主張,對紅軍實施了正確的指揮。
1934年4月下旬,紅軍分三路進軍云南。為了甩開強敵,部隊繞路行軍,走路多,打仗少,很疲勞,出現了掉隊減員情況。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認為,老避開敵人繞圈子,不打仗,還走弓背路,要把部隊拖垮,就寫信給中央反映了自己的看法,還建議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等軍事領導專門主持大計,不直接參與軍事指揮,前敵指揮交由彭德懷負責。
林彪的信送到中央后,張聞天于5月12日在會理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專門討論林彪的信和紅3軍團提出的問題。會議一開始,氣氛很緊張。彭德懷首先發言,認為林彪信中提的問題,走弓背路避開敵人不打仗,部隊疲勞至極,下面怨聲載道,是存在的。至于要由他當前敵指揮,深感不安,不妥;毛澤東站起來大聲陳述自己的主張,接著強調說,現在不是要跟數十萬的強敵決戰,而是千方百計擺脫他們的圍追堵截,若不采取運動戰,不多轉圈子多跑路,怎么能甩掉敵人?當然,多跑路有損失,是值得的,跟盲目進攻強敵所造成的損失比,那是小得太多了。部隊現在具備進攻敵人的條件嗎?反過來說,部隊多運動,迷惑敵人,擺脫他們,尋找戰機,就有把握攻擊他們。
王稼祥搖搖頭,反駁毛澤東說:采取運動戰擺脫敵人,這個策略是對的。但老是運動而不戰,造成大量減員,部隊怨聲載道,情緒低落,以后怎么打仗?
張聞天認為,部隊疲勞、掉隊、減員,不能置之不理。
周恩來見兩種意見都發表了,他望望大家,態度鮮明地說:“我同意澤東同志的看法。我們必須擺脫強于我們數十倍的敵人,除了多繞圈子與敵人周旋,我看不出有什么比這更好的辦法。”大家望著周恩來,沒人吭聲。周恩來接著說:“遵義會議后,澤東同志參加軍事指揮,他在我們三人團里是起主要作用的。中央成立新的三人團才兩個月,受中央委托指揮軍事,現在又提出要設立前敵指揮機構,是不嚴肅的,是錯誤的。”
聽了周恩來的講話,林彪紅著臉膛,垂頭不語。彭德懷陰沉著臉,不吭聲。張聞天見周恩來支持毛澤東的意見,改變口氣說:“這段時間,部隊疲勞掉隊減員的確嚴重,但這是不得已的,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強敵的圍追堵截,有不少的同志對這一點理解不夠,對部隊的宣傳教育不夠。”毛澤東截住張聞天的話說:“我看你們的動搖情緒才會把部隊拖垮,多跑路吃了苦頭就想變換指揮組織,這不是徹頭徹尾的右傾機會主義是什么?……”
彭德懷不服氣地說:“批評就批評嘛,給人家扣這么大的帽子干什么?”
林彪惱怒地說:“這種粗暴的批評方式,我是不能接受的!”
張聞天見雙方都分外眼紅,趕緊解圍說:“澤東同志,你的話也太過火了。”
毛澤東也覺得自己一時氣憤,有些沖動,只是吸著煙,不作聲了。
這時,周恩來掃視了大家一下,以不容辯駁的語氣說:“澤東同志的話是有點過火,但他的批評是正確的。這段時間從中央領導到部隊基層,確實出現了右傾機會主義的觀念。與強敵周旋多趕路,造成一些減員,下面產生了疲勞和畏難情緒,發了一些牢騷怨言,作為指揮員就對前途失去信心,這是很危險的。應當看到新三人團成立后的一系列戰績。”
這次會議,在周恩來明辨是非、態度鮮明的正確引導下,不贊成毛澤東主張的人都改變了觀念,黨中央的領導集體在統一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新的團結,維護了新三人團的權威,為接下來指揮紅軍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取得長征的最后勝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和組織上的保證。
1935年6月25日,紅一、紅四方面軍在兩河口會師。26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在會上作了目前戰略方針的報告,提出北上到川陜甘建立根據地的方針。毛澤東、朱德、張聞天等發言,一致同意周恩來提出北上建立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中央政治局作出了《關于一、四方面軍會合后戰略方針的決定》,開始了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歷史進程。
11月3日,中央政治局在保安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實際即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為副主席(《周恩來軍事生涯》,力平、彭紅主編),毛澤東由軍事指揮的幫助者過渡成了紅軍的最高指揮者。從此以后,毛澤東與周恩來這兩位偉大軍事家的密切合作,翻開了新的一頁。(參考資料:《回眸世紀潮》,中共“一大”到“十五大”珍典紀實,馬杰主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資料》;《中外書摘》朱華的文章《遵義會議后林彪提議由誰負責前敵指揮》;《周恩來軍事生涯》,力平、彭紅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