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三穗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副調研員。在政府工作期間,他足跡遍布三穗所有行政村及中小學,順利完成了縣糧食、經貿系統企業改制,三穗縣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期間對沿線村及所有公樁號、地方民風民情了如指掌,在“兩高”指揮部位置上他排解了上千起路地糾紛,處理了重點工程建設大量的涉農矛盾,為沿線群眾合理合法利益最大化作出了重大貢獻,深得民眾愛戴。2014年他退休后,三穗縣委、縣政府鑒于其威望和吃苦耐勞精神再次返聘他到兩高指揮部任專職干部。他就是黃孝東,年逾六旬的他用自己的余熱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精神的試煉田
出生于1954年的黃孝東,經歷了遇到饑荒、生活艱難的60年代和物質和精神上都及其匱乏“文革”時期。1973年至1978年期間,黃孝東來到農村當知青,與農民一起勞動,對工作充滿了激情。
然而,下鄉第一年就遇到糧食短缺問題,黃孝東只好自己把分得的土地用來種植蔬菜,學著養豬,以解決吃飯的問題。“知青時代的經歷是一筆人生財富,讓我深入了解了農村和農民,鍛煉了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奠定了我踏實、勤勞的性格基礎,也培養了我對生活的熱愛和投身工作的熱情。”黃孝東說。
其中有一段時間,黃孝東對自己前途感到非常迷茫。因受到父親背景問題的影響,城里5次招工他都沒通過。1977年,黃孝東高考上線,卻再次被排擠,沒能順利讀大學,“我雖然很苦悶,但是我一直都相信政策會發生變化,我要等待。”第二年,他繼續復習高考,憑借自己的努力再次上線。可是,9月本是收到錄取消息的時候了,黃孝東依然沒有等到想要的結果,直到11月,他才得知政策真的發生了變化,自己可以去念大學了,“得知考上大學的那天晚上,我一夜未眠,那是我這輩子最幸福的時刻。”進入省城讀大學,看到“貴州大學”這塊牌子的時候,黃孝東的心中感慨萬分。
任重而道遠
大學畢業后,黃孝東被分配到三穗縣委宣傳部工作。1984年,剛結婚的他被安排到八弓鎮當鎮長,并被以縣里第一個下基層的大學生作為培養對象。當時的他只有一個信念:一定要為鎮里做好事。雖然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難題,但他也慢慢積累了工作方法和經驗。1990年到2003年,黃孝東先后管理過水電、工業和交通等部門工作。2003年3月至今任三穗縣人民政府副調研員后,黃孝東勇挑重擔,全面完成了玉凱高速公路三穗段的征拆任務,確保國家重點工程的順利推進。同時,他提出了在高速公路修建服務區的建議,并刊登在《經濟信息時報》上,使三穗首次修建了高速公路服務區,改變了貴州境內高速公路無服務區的狀況。2007年至2010年,黃孝東全面完成了三穗經貿系統和糧食系統企業的改制任務,從2010年改制結束至今未出現上訪現象。
工作之余,黃孝東還勤于讀書,筆耕不輟,在國家、省、市報刊發表論文及雜論300余篇。他的隨筆集《邛河隨感》、《感悟靈山》出版后,為推進三穗縣文化發展盡了自己的力量,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
“生命可貴,必須做點事,這一生能做什么,必須有個人生目標。我們不知來自何方,去向何處,不可能每個人都做轟轟烈烈的事,但是可以把自己要做的事做到極致。只要努力,總會有收獲。”這是黃孝東多年從生活和工作中得來,發自肺腑的由衷感嘆。
老去終懷報國心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這是黃孝東的座右銘,他時刻要求自己做到警鐘長鳴、警醒心靈、廉潔自律,堅持一視同仁,不謀取私利,他也因此贏得了廣大干部和群眾的信任。
“我已到退休的年齡,目前仍擔負著十分繁重的任務。雖然辛苦一點,比別人多付出一點,但我無怨無悔。”說完這句話,黃孝東不覺得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意志。能夠為人民服務,這對他來說是無比光榮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順天命而盡人事”,退休之后,當工作還需要他貢獻微薄之力時,他也會盡力而為,讓生命之火盡情燃燒。
位卑未敢忘憂國,老去終懷報國心。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他們雖身不居高位,卻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的誠實勞動和聰明才智推進著祖國的現代化進程。善始善終,至少為子女做好榜樣。退休之后,黃孝東絲毫不懈怠,讀書寫作,把業余愛好打造成一片豐收的田野,讓晚年同樣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