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慧
外婆總說經歷是種財富。外婆身處特殊的時代,以外婆為代表的知識青年最大的貢獻是他們用城市文化全面影響和提升了農村文化;而最大的代價是付出了青春,失去了系統學習的機會,這也影響了他們一生。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 ?寒食合,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印象中,外婆很喜歡蘇軾的《望江南·春未老》這首詞。小時候,外婆常讀著這首詞哄我入睡,以至于我會背誦的第一首詞就是這首《望江南·春未老》。外婆是名教師,很愛讀書,也喜歡讀給我聽。我喜歡聽外婆講故事,尤其是外婆自己的故事。在外婆的故事里,我慢慢了解到了她的一生。
外婆出生在煙雨空蒙繁花似錦的杭州。畢業于浙江大學的外婆,20世紀60年代在毛主席的號召下,她和同伴一起離開了人間天堂來到偏遠貧窮的地區——貴州銅仁松桃。那時的松桃還只是個小縣城。
聽外婆說,初來到松桃之時,她也曾萬分嫌棄。封閉的交通、晦澀的方言、迥異的飲食習慣都讓她十分不適應。幾次都在夜里哭著想家想父母。
我問過外婆“你怎么不在后來的返鄉回城熱潮中和同伴一起回家鄉去呢?” “因為銅仁這個地方太落后了。大山阻礙了內外交流的路,也阻塞了人們的思想。這里的人民太需要教育了,我忘不了每當上課時孩子們那充滿著光的眼睛。”當外婆說起這段話時,淚水浸潤了她的睫毛。
外婆說,松桃這個地方雖然落后封閉卻也民風淳樸,時間久了也就愛上了這里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這一愛上就在松桃呆了半個世紀。來時還是少女模樣,再回首已是滿鬢風霜。
80多歲的外婆一直為了銅仁的英語教育在為更多的學子補課,外婆為教育事業奉獻了一生,永遠值得我輩學習。她在銅仁教書育人一輩子,卻也不忘她魂牽夢繞的故鄉杭州。這么多年了,由于各種原因外婆鮮有機會回去看看,但她并不失落。外婆有個相冊,里面的照片都是外婆教過的學生在杭州拍攝的。君從故里來,應知故里事。外婆自己去不了的地方,她的學生替她圓了夢。
外婆身處特殊的時代,以外婆為代表的知識青年最大的貢獻是他們用城市文化全面影響和提升了農村文化;而最大的代價是付出了青春,失去了系統學習的機會,這也影響了他們的一生。(作者系銅仁一中高三(26)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