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
誰吃的肉最多?
全世界的肉類消費增長迅速。50年前,全球消費量只有7000萬公噸(1公噸=1000千克),但到2007年這一數字已增長到2.68億公噸。同樣,人均食肉量已從1961年的22千克增加到2007年的40千克。與此同時,人們的飲食愛好也發生了改變。上個世紀60年代,牛(牛肉和小牛肉)的消費量高踞肉食菜單榜首,牛肉占肉食消費總量的40%;但到2007年,它只占23%。現在豬是人們食肉的首選,年消費量達9900萬公噸。此外,層架式養殖場的發展和西方有關健康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家禽在全球肉食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從12%上升到31%。盡管像中國等人口眾多的中等收入國家驅動著全世界肉類消費量的增長,但主要西方國家的人均食肉量仍是最多的。位于左圖榜首的盧森堡在牛肉消費上僅次于阿根廷、位居第二。奧地利人特別愛吃豬肉,人均年消費量達66千克——僅比塞爾維亞人和西班牙人甚至其鄰國的德國人多。另一方面,敬牛的印度人每年只消費2.6千克肉食,這在被評估的177個國家中是肉食消費量最低的。
在位于美國西北部的印地安那州的一間昏暗的牲口棚里,隱隱約約傳來玉米和泥土的氣息,在這里,中國未來的食品供應引人注目。
一名農場工人在標牌為7E3的豬圈里,在擁擠的豬群中穿梭走動,輕拍著它們肥胖而粉紅的背部,檢查它們的食槽。這些飼養在約克夏養殖場的動物只為了一個目的:飛過半個地球,為了中國人的胃口,踏上食品獨立的旅程。
中國人胃口好,美國農場養豬忙
豬肉是中國人的主菜,中國對富含蛋白質的食品的追求已遠遠超過了農民所能提供的量。在美國對肉類的消費量減少到近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之際,中國人的肉食量卻比五年前增加將近10%以上。
中國的解決方案:通過搶購數百萬美國農場飼養的活體牲畜來擴大供應量——幾十年來,美國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了尖端的農業科技研究。
養殖戶和出口商們說,通過采取這一措施,中國將從庭院式的小規模養殖,到西方化的大規模的統一經營方式,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但隨著種畜財富效應的顯現,人們也有了新的擔心。隨著美國肉類消費的下降,每生產一磅蛋白質的成本提高了,意味著肉食產品公司的毛利潤下降了。
這引起了一些人的批評,他們質問說,這種短期的獲利是否會導致美國至關重要的出口肉類產品市場的長遠損失。
而這正是中國習以為常的追求效率的方法:引進技術或創立合資公司;學習別人的最佳做法;以比海外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應用這些做法;然后以咄咄逼人的競爭者的身份出現在世界市場。
中美肉食世界大PK
1978年,中國的的肉類消費量為800萬噸,為美國同年消費量(2400萬噸)的三分之一。但自1992年開始,中國的肉類消費量已經超越美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現在已經是美國的兩倍,達7100萬噸。
美國人在1960年以牛肉和豬肉為主食,且牛肉消費水平要高于豬肉。此后,雞肉消費的增長速度一直高于牛肉和豬肉,二戰后增速明顯提高,直至2003年,雞肉消費超過其他兩種肉類,成為美國消費量最大的肉類,并一直保持這一地位。
中國肉食消費變化
中國肉食消費以豬肉為主,全世界半數豬(4.76億)都飼養在中國,且豬肉的消費一直是雞肉和牛肉消費總量的兩倍以上,而牛肉是消費占比最小的肉類食品。但與美國類似,雞肉消費的增長速度要高于其他兩種肉類。
對比
截止2012年數據,雖說中國雞肉消費總量自1987年方才開始統計,但現在已經超過美國消費,而牛肉消費卻一直落后許多。需要注意的是,雖說自1975年統計開始中國豬肉消費總量就一直高于美國,但直至1997年,人均豬肉消費方才超越美國。在2012年,保守估計中國豬肉消費會達5200萬噸,比之美國要超出800萬噸。原因除了中國消費增速快(每年3%)之外,還因為美國近5年來,人均豬肉消費以每年2%的比率下滑。
現在,中國人均年消費38公斤豬肉,美國則是不到27公斤。美國的人均雞肉消費數量是中國的4倍。而牛肉人均消費(35.8公斤)是中國的9倍。
為何牛肉在中國并不流行,有部分原因在于,牛肉平均每長一磅肉就要攝入七磅谷物飼料,對豬來說,這一比率是3:1,雞則是2:1。
水產品
有趣的是,美國人似乎對水產品沒有多大興趣,中國水產品生產量要遠遠高于美國,自1985年后增長速度更是迅猛。2011年,中國水產品產量為3700萬噸,占全球總數的60%,美國數據則不到50萬噸。另,魚類養殖生產所需的飼料更是少于雞。
飼料
從2010年開始,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飼料使用國。
2011年,中國國內最主要的谷物作物(家畜、家禽、魚類的主要飼料)——玉米的收獲量達1.92億噸。南方地區的大米收獲量達1.18億噸。北方地區收獲小麥1.18億噸,直接被中國人食用消費掉。總體來說,2011年,中國作物大豐收創世界紀錄。這其中有三分之一被當作飼料喂給動物,以滿足對肉類、牛奶、雞蛋和漁業的需求。
因為對肉類消費的大量需求,中國谷物飼料使用量一直在增長,只有1969-1970年和1973-1977年之間出現了較明顯的連續下滑狀況。相比之下,美國的飼料使用量波動就十分明顯了,在2004年達到頂峰(17億噸)之后,持續下滑。至2010年,被中國超越之后,2011年,美國年飼料使用量下滑至126億噸。
豆類飼料方面,中國消費量在2008年開始超越美國,與此同時,美國的飼料消費量開始下滑。在經過1982-1994年,這12年只使用國產豆類飼料的時期之后,中國開始進口飼料。1995年之后,中國飼料進口增長與世界出口增長的發展趨勢近似。
1995年,中國生產1400萬噸豆類飼料全部消耗完畢,而到了2011年,生產量不變,但消費量卻已經達到了7000萬噸。
中國豆類飼料進口有超過60%來自于美國、巴西與阿根廷。
全世界的肉類消費增長迅速,以中美消費為例,就可見一斑。在肉類消費總量增長的同時,人們的飲食愛好也發生了改變。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雞肉消費的增長都十分可觀,這與養殖場的改造發展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有關。另外,盡管如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肉食消費量增長迅速,但比起美國這樣以肉類為主食的西方國家還相形見絀,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均食肉量要遠遠高于其他國家。一個“勝”在人均消費,一個“勝”在消費總量。
我們的地球,還能HOLD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