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風
“不工作,會早死!”就職于東京一家印刷公司的香山先生說,“我退休后還想繼續工作?!辈恢皇窍闵?,多數日本人都有此想法。不久前,日本政府針對35-64歲日本人老齡期工作意愿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31.4%的受訪者表示將工作至65歲才退休,20.9%的受訪者希望到70歲退休,另有25.7%的受訪者表示希望持續工作,直到無法勝任為止。也就是說,近半數日本人希望65歲以后還要繼續工作。
在忙碌了大半輩子后,大多數人都希望能享受悠閑自在的退休生活,而多數日本人卻還要繼續工作,這是為什么呢?
60歲退休,65歲才能領到退休金
不少日本人在接受訪談時表示,他們之所以希望退休后繼續工作,是因為擔心退休后的生活沒有保障,他們認為日本的養老金體制不可靠。
上世紀70年代,日本規定的退休年齡為55歲,到了80年代,退休年齡被延長到60歲,而今則進一步延長到65歲。去年4月1日,日本“高齡者雇用安定法”修正法正式實施,該法規定企業有義務繼續雇用面臨退休但有工作意愿的65歲以下員工。這一法案出臺的背景,則是養老金領取年齡的推遲。
國民養老金的最低繳納年限為25年,支付開始年齡為65歲。而厚生養老金與共濟養老金一直以來都是從60歲起開始支付的。但由于制度設計不完備以及財政狀況的不樂觀,政府不得不將厚生養老金和共濟養老金的支付年齡一步步推遲到65歲。這樣一來,60歲退休但65歲才可以領取養老金,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5年的收入空白期。正是為了應對這一情況,政府才出臺了將退休年齡推遲至65歲的法案。
在將來能否足額領取到養老金成為未知數,養老金領取年齡或將繼續延期的情況下,日本的老年人希望趁著身體還硬朗時,繼續工作多賺點錢,恐怕也就不難理解了。而選擇不加入國民養老金的人越來越多,又導致這些群體到了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時沒有養老金可以領取,進而又加劇了他們持續工作以維持生計的意愿。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日本人“不服老”的心態
日本人工作的努力程度是眾所周知的。在日本,強調必須拼命工作,將工作上升到哲學高度、上升到人生最重要價值的論調不絕于耳。對于工作,他們想的往往不是拿多少工資干多少活,而是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干符合該位置的活。干得好理所當然,干不好丟人可恥。
而且,多數日本人一直抱有“活到老工作到老”的心態,即使是到了退休年齡,也不愿意被人當作老人,受人照顧,骨子里始終散發著一股“不服老”的干勁。當被問到“為何要做一名高齡工作者”的問題時,很多日本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因為我覺得自己還能工作?。 ?/p>
在日本的地鐵上可以經常看到一幕——初到日本的中國人看到站立的滿頭銀發的老人,往往會客氣地站起來讓座,這時,老人不但不會心生感激,還會婉言拒絕,心里或許還會默默地嘀咕,“唉!我已經老到要被人讓座的地步了?”
退休后離婚以及孤獨死的風險
日本人不愿意退休,恐怕還有另一個原因——男人一旦退休,可能會遭遇相伴多年的老夫老妻分道揚鑣的尷尬境況。而且近年來這種現象愈演愈烈,這與日本政府的政策,以及日本傳統家庭分工不無關系。
日本男人在退休前整天忙于工作,每天回到家時已經很晚了。妻子則白天做家務,早晚伺候丈夫孩子的起居飲食。對妻子來說,唯一的自由就是在丈夫上班、孩子上學后,可以和鄰家主婦閑聊兩句。而丈夫一旦退休天天在家,不少妻子已經很難適應家里突然多了一個人在身邊的不自由了。為了躲避這種生活,于是在男人退休后,一些受不了的妻子就要和他說再見了。
而且,日本政府規定,夫婦離婚,養老金必須平分。一輩子都埋頭工作、完全不會做家務的工薪男在退休之際,豐厚的養老金被妻子領走一半后,經常會被當成垃圾掃地出門。
很多被拋棄的日本老男人,由于不會做家務,基本上沒法很好地照顧自己,因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患病后無人照顧,或因精神空虛而主動犯罪尋求“被關注”。據報道,每年為了排遣寂寞去偷竊而被捕的日本老人有3萬人之多。
此外,多數日本人也害怕一旦退休,人際交往變得貧乏以后,自己會面臨“孤獨死”。
在日本,老年人“孤獨死”的情況非常嚴重,日本每4個高齡男性之中,就有一個因無人在身邊照顧和陪伴而“默默離開人世”。
相關人士指出,日本人喜怒哀樂的“溫差”不大,為了各自的面子,又怕給人添麻煩,親友之間也很少有深入的溝通。此外,與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不同,日本人成年以后一般不會和父母住在一起,父母也不會幫忙撫養孫輩,相互來往也不多,長此以往親情就變得淡漠。“退而不休”,也就成為不少日本老人逃避孤獨問題的無奈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