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宇
(北京市延慶區醫院,北京 102100)
?
加味痛瀉要方聯合培菲康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觀察
吳宇
(北京市延慶區醫院,北京 102100)
[摘要]目的評估應用加味痛瀉要方聯合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膠囊(培菲康)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的臨床療效起效時間及安全性。方法選取符合羅馬Ⅲ診斷標準的IBS-D患者131例,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67例和對照組64例,治療組給予加味痛瀉要方聯合培菲康治療,對照組單純給予培菲康治療,療程均為8周,觀察比較2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較對照組在單項癥狀計分及總癥狀計分(除外排便急迫程度計分)方面均明顯下降(P均<0.05),治療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組起效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P<0.05)。結論加味痛瀉要方聯合培菲康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8周療效明確,較單一應用培菲康效果顯著,無不良反應。加味痛瀉要方聯合培菲康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8周后臨床療效較治療4周后無明顯提高。
[關鍵詞]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加味痛瀉要方;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膠囊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世界范圍內常見的下消化道病癥,且發病率呈逐年攀升的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占用了大量的醫療資源。我國多地的流行病學研究報道顯示其發病率為5%~6%,女性多見,男女比例約為1∶2[1]。根據羅馬Ⅲ診斷標準分型為腹瀉型(IBS-D)、便秘型(IBS-C)、腹瀉便秘交替型(IBS-M)、不定型(IBS-U)4型,其中臨床上我國以IBS-D最為多見,占各個類型總和的40%~45%,屬于中醫“泄瀉”“腹痛”“腸郁”的范疇。IBS-D在中醫證候學分型中又以肝郁、脾虛、濕盛為主要類型[2]。目前,IBS的病因與發病機制還不太清晰,現代醫學在臨床上也不能從形態學、生化異常、影像學及腔鏡下的改變來解釋這些癥狀。但近來相當多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腸道微生態、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益生菌生物制劑可以調節IBS患者腸道微生態,緩解IBS癥狀[3],同時其具備很高的臨床安全性和較低的不良事件概率,所以得以廣泛應用于IBS的臨床治療[4]。在IBS-D治療上,中醫藥較現代醫學具有更大的優勢,IBS是中醫的優勢病種,采用中藥湯劑口服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評價加味痛瀉要方聯合培菲康治療IBS-D 8周的臨床療效、起效時間、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2月—2015年8月在我院門診就診及住院治療的且入選試驗的IBS-D患者131例,其中男49例,女82例;年齡21~69(41±13)歲;病程1.1~35.0年。依據患者的編號,隨機、平行、開放地將131例患者編入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7例,其中男24例,女43例;對照組64例,其中男25例,女39例。全部患者均符合IBS羅馬Ⅲ診斷標準,且近3個月疾病處于活動期,經過全身體格檢查,血、尿、便常規檢查,血液生化及腹部B超,消化道鋇劑造影,電子腸鏡等檢查,排除可以解釋消化系統癥狀的器質性疾病。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②準備妊娠,孕婦或者哺乳期婦女;③有消化道器質性疾病或嚴重的其他系統疾病者;④有胸腹部手術史者;⑤過敏體質或對本實驗過敏者;⑥依從性極差或無法合作者;⑦1周內接受過影響本實驗的治療;⑧實驗觀察期間不能停用影響消化道感覺運動功能的藥物;⑨近2周內應用過解痙劑、止泄藥、導瀉劑、腸道動力感覺調節藥,抗抑郁藥、益生菌制劑即抗生素等藥物。本實驗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核后實施。實驗之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試驗方法治療組給予加味痛瀉要方,中藥湯劑基本處方:陳皮10 g,炒白芍15 g,炒白術15 g,防風10 g,煨木香10 g,煨葛根10 g,炮姜10 g,芡實20 g,砂仁6 g,柯子10 g。辨證屬肝郁氣滯者加柴胡、枳實;脾胃虛弱者加黨參、山藥;脾腎陽虛者加肉豆蔻、補骨脂;濕濁內阻者加藿香、蒼術。每日1劑,水煎2次,每次煎取100~150 mL,混勻后日服2次,餐后服用,同時聯合給予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膠囊(培菲康)口服2粒,3次/d,療程8周。對照組給予培菲康口服2粒,3次/d,療程為8周。并且要求患者在治療期間填寫病情日志,從而記錄癥狀的變化。
1.3觀察指標觀察記錄腹痛、腹脹的程度及頻度,大便的性狀及次數,以及治療后癥狀變化與治療時間的關系。分別在治療前及結束后對患者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包括三大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糖。同時記錄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
1.4療效判定標準
1.4.1主要癥狀分級計分腹痛與腹脹的程度依據10 cm視覺評分法計分;腹痛與腹脹的頻度計分(0~3):0分=1周中無發作,1分=1周中發作1~3次,2分=1周中發作4~7次,3分=1周中發作≥8次;大便性狀依據Bristol分型計分(1~7):1分=糞便呈分散的干球糞,如堅果,很難排除,7分=水樣糞,無固型成分。排便依據頻度計分(0~3):0分=1周中發作0~3次,1分=1周中發作4~6次,2分=每日發作1~2次,3分=每日發作≥3次;排便急迫程度計分(0~3):0分=無排便急迫,1分=排便急迫但可以忍耐,2分=排便急迫不能忍耐,3分=排便急迫不能忍耐,同時伴有便失禁。
1.4.2療效評估標準應用泄瀉的療效評估標準[5],評價采用積分法,療效指數(n)=(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治愈:n≥90%;顯效:70%≤n<90%;有效:30%≤n<70%;無效:n<30%。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癥狀積分、臨床療效、起效時間進行數據處理,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及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實驗完成情況本實驗研究共入組131例患者,在治療觀察期間患者依從性較好,未出現退出實驗者,脫落率為0,全部患者均按實驗設計要求順利完成實驗。
2.2癥狀積分比較治療8周后,實驗組及對照組除排便急迫程度外,腹痛與腹脹程度、腹痛與腹脹頻度、腹瀉程度、腹瀉頻度均較治療前明顯好轉,癥狀總積分亦明顯下降。同時治療8周后,實驗組較對照組在腹痛與腹脹程度、腹痛與腹脹頻度、腹瀉程度、腹瀉頻度的計分及總積分均下降明顯。見表1。
2.32組臨床療效比較按照療效評估標準對各癥狀積分進行評估,治療組4周及8周后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1 2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2.42組起效時間比較實驗組起效時間早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起效時間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5不良反應2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
多年以前,醫學界普遍認為IBS是單純性的身心性疾病。然而近年來,伴隨著不斷對腸道微生態及其代謝產物的深入研究,感染后IBS,以及小腸內細菌過度生長與IBS癥狀相似性的報道的出現[6],同時,治療上出現了應用抗菌藥物和益生菌制劑治療IBS都有效的現狀[7-8],這些證據都說明了腸道微生物的改變是IBS發病的重要因素,不論引起IBS-D的始動因素是化學刺激物還是感染,抑或其他,腸道微生態的變化是確定的。人類的腸道中共生著400余種微生物,包括雙歧桿菌、乳酸桿菌、鏈球菌在內的有益菌就占總數的98%以上,當以上的優勢菌種與條件致病菌和有害菌之間的平衡被打破的時候,就會發病。所以應用培菲康可以調節宿主腸道微生態失衡,增強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抑制腸道有害菌群產生內毒素和腐敗產物而發生的炎癥反應。培菲康是臨床上比較適合的治療IBS-D的益生菌藥物。
考慮到參與研究的患者在一定的地域區域內,其證候分型也與先天稟賦、季節交替、情緒變化、飲食不調、外邪入侵等因素相關,并且對于特定的患者,從長期觀察,其個體證候也是處在動態的變化過程中。IBS-D患者在辨病治療給予益生菌藥物的基礎上,分階段給予中醫辨證論治,可以在疾病發生的各個階段提高療效和起效時間。加味痛瀉要方組方以IBS-D最主要涉及的肝郁、脾虛、濕盛3個證候作為切入點,治以疏肝理氣、健脾祛濕。IBS-D初起多以肝氣乘脾為中心,并且貫穿疾病病理過程的始終,“久瀉無不傷腎”“久瀉無火”,后期出現脾腎陽虛,瘀血阻絡趨向,方藥中也根據不同的階段給予補脾固腎,活血化瘀。陳皮、炒白術、芡實溫中健脾止瀉,且炒白術雙向調節腸道蠕動及分泌功能,陳皮抑制腸道蠕動亢進;砂仁溫中化濕,為醒脾調胃之第一要藥;煨葛根、煨木香燥濕止瀉,補中有升,能對腸道起到解痙作用;白芍劑量應不多于炒白術劑量,柔肝緩急止痛,緩解腸道痙攣,炮姜溫中止瀉,柯子肉澀腸止瀉,也可緩解腸道痙攣。本研究觀察表明中醫藥聯合培菲康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8周的效果明確,優于單一應用培菲康,且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本研究提示加味痛瀉要方聯合培菲康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8周后臨床療效較4周后未見明顯提高,但此結論有待進一步研究論證。
本臨床實驗病例都集中在北京市區域,治療時間8周,在反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發作與緩解期的癥狀特征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希望以后進行樣本數量更大的,覆蓋區域更加廣泛的長期療程的觀察研究。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 內科學[M]. 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25-427
[2]吳兵,張聲生. 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證候學研究進展[J]. 北京中醫,2007,26(5):313
[3]Moayyedi P,Ford AC,Tallery NJ,et al. The efficacy of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 Gut,2010,59(3):325-332
[4]王子愷,楊云生. 腸道微生物與腸易激綜合征[J]. 中華內科雜志,2013,52(3):245-246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 北京:中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6]Ford AC,Spiegel BM,Talley NJ,et al.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irriable bowel syndrom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M].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9,7(12):1279-1286
[7]Pimentel M,Constantino T,Kong Y,et al. A 14-day elemental diet is highly effective in normalizing the lactulose breath test[J]. Dig Dis Sci,2004,49(1):73-77
[8]Pimentel M,Lembo A,Chey WD,et al. Rifaximi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out constipation[J]. N Engl J Med,2011,364(1):22-32
[收稿日期]2015-08-31
[中圖分類號]R5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11-1198-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