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延群(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七采油廠)
“速沉器+精濾器工藝”污水處理站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
丁延群(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七采油廠)
摘要:2012年,A聯污水處理站建成處理規模為5000 m3/d的“速沉器+精濾器工藝”污水處理系統,出水水質穩定,能滿足生產回注水質的要求。隨著運行時間的延長,近期發現速沉器及精細過濾器出水中含有細小懸浮物以及系統處理水量下降的情況。針對藥劑、濾料漏失、速沉器以及精細過濾器堵塞等出現的問題,采取更換藥劑,對設備進行清理清淤,更改反沖洗方式等方法,使出水水質得到改善。
關鍵詞:葡二聯;速沉器;污水處理;水質
葡二聯原有含油污水深度處理站2座,主要工藝為兩級沉降+兩級過濾,總處理能力為15 000 m3/d。2011年,該站污水處理負荷過高,在產能建設中對葡二聯含油污水處理站進行了擴建,隨著油田開發的不斷深入,采出成分復雜,污水量及處理難度逐年增加。
為了充分利用已建資源,節省一次性投資,利舊采油一廠新中一站1000 m3/d的速沉器2套,采油三廠北III-1站80 m3/h的金屬膜過濾器1套,并新建了3000 m3/d系統主體設備,最終建成1套處理能力為5000 m3/d的速沉器+金屬膜污水處理工藝的污水處理站,該站建成后于2012年8月投產試運行。
在葡二聯合站建成處理規模為5000 m3/d的速沉器污水處理工藝。速沉器污水處理工藝是一種新型的油田含油污水處理技術。該工藝利舊采油三廠北Ⅲ-1精細過濾器和采油一廠新中一速沉器、加藥裝置、污泥泵等已有設備2000 m3/d,新建3000 m3/d系統主體設備。
將葡二聯3#污水處理站的含油污水先進入沉降罐,污水經管道混合器與藥劑(絮凝劑)混勻后進入速沉器,經速沉器內流道充分反應后,泥水混合物進入泥水沉淀區,在此區域泥水分線形成,污水經粗過濾區過濾后排出;污泥則沉至泥區進行沉降,定時排出設備,泥水充分混合反應后在速沉器沉降區內進行動態混凝沉降;污水經粗濾后進入全自動精細過濾單元進行精細過濾,精細過濾器中回流污水進入前端緩沖罐,濾后水進入凈化水罐[1],見圖1。
污水站運行初期處理污水量較低,藥劑不匹配,濾后水水質波動。2013年,通過與廠家協調,引進藥劑;同時,對藥劑混合器進行改造,對速沉器內部填料進行更換,濾后水水質得到了改善。但隨著運行時間的延長,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1)藥劑無法本地化,沒有入網?,F場使用設備廠家的2種藥劑(液體的絮凝劑、干粉的助凝劑),由于設備廠家藥劑未在大慶油田入網,無法采購,工藝調試完成后,現場應用了常規工藝的藥劑,藥劑使用型號與廠家的要求不同,藥理反應時間存在差異,導致濾出水水質達不到要求;且經常性的出現藥劑沉淀產生黏滯物堵塞加藥罐與加藥泵之間管線。速沉器的去除率降低,出水口含有細小懸浮物,懸浮物含量升高,速沉器運行數據,見表1。
2)濾料存在漏失現象。目前采用定時反沖洗,但由于污水來水水質不穩定,當水質較好時,反沖洗會增加濾料的流失。水質較差時,會導致濾料污染,通透性降低,不利于水質的穩定運行及出水效果,精細過濾器運行數據,見表2。
3)速沉器、精細過濾器均存在污染堵塞情況。隨著油田不斷開發,各種措施較多,如壓裂、酸化、射孔、補孔等措施,使含油污水成分比較復雜,到污水處理系統后,經過投加絮凝劑沉降后,產生的污泥較多,污泥濃縮罐中的污泥通過疊螺機到回收水池,再通過增壓泵打到高效沉降罐,產生的大量的污泥沒有及時排出,而是在系統中循環。造成沉降段、過濾段處理效果不好,最終處理后水質超標[2]。

圖1 工藝流程圖

表1 速沉器運行平均數據

表2 精細過濾器運行平均數據
4)污水處理量達不到預期標準,外輸水量低。藥劑在管道混合器中絮凝時間短,反應不充分,影響污水處理效果。由于反沖洗頻率高,含油污水二次精濾,增加該站的處理負荷。設計處理量為5000 m3/d,目前日平均處理量為3200 m3/d,污水站各段水質數據,見表3。

表3 3#污水站各段水質數據
針對以上問題,根據開罐檢查的結果確定維修改造方案,但由于目前污水處理負荷較大,速沉器不能停運。就目前該站存在的問題,通過與速沉器廠家進行溝通,制定以下解決方案并予以實施。
改用干粉藥劑;對設備進行清理,清淤;更改反沖洗方式,將定時反沖洗改為定壓反沖洗。根據進出口水質不同,壓差不同,實現自動反沖洗,更好適應水質的變化;來水經過緩沖罐充分緩沖后,穩定的輸送到沉降罐進行沉降。避免影響濾后水質。
通過分析3#污水處理系統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通過實施水質問題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目前水質基本達到標準。
1)由于該工藝的特殊性,要求專業配套的干粉藥劑,年用量約5 t,目前該設備廠家藥劑未在油田企業內入網,因此藥劑的采購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設備需定期進行清淤,更換濾料,維護保養。
參考文獻:
[1]何平,張壽通.油田回注污水處理系統問題分析及解決方案[J].大連交通大學學報,2010(5):57-60.
[2]邵軍.雙旋流含油污水處理工藝試驗[J].油氣田地面工程,2011(7):17-18.
(編輯杜麗華)
DOI:10.3969/j.issn.2095-1493.2016.01.010
作者簡介:丁延群,2013年畢業于東北石油大學(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從事水質處理規劃設計工作,E-mail:474537070@qq.com,地址:黑龍江省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七采油廠規劃設計研究所,163517。
收稿日期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