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 要: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遼寧作為傳統的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區域經濟轉型中的人力資源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技術教育與區域經濟必須協調一致,才能加速區域經濟的轉型與發展。
關鍵詞:區域經濟;職業技術教育;發展
作為傳統的老工業基地,隨著資源的逐漸枯竭及國內國際大力倡導低碳經濟的新的歷史時期,遼寧面臨著諸多的機遇和挑戰,在加速老工業基地振興及改造過程中,遼寧省的產業結構呈現出了集群化的發展趨勢。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職業教育對加速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調整和結構升級發揮著重要的人力資源保障作用。
一、遼寧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十二五期間,提出了加快實施“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沈陽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兩大國家戰略和“突破遼西北”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產業集成能力,構建現代產業集群體系,以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實現遼寧的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包括沈陽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大連船舶制造業產業集群、鞍山鍛造工業園和五金產業園產業集群、撫順碳纖維和精細化工產業集群、本溪醫藥產業集群、丹東環保產業集群,錦州光伏產業和汽車零配件產業集群、營口光電和微電子產業集群、阜新皮革加工和林木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遼陽精細化工產業集群、鐵嶺改裝車產業集群、朝陽的活性炭產業集群、盤錦石油和海工裝備產業集群、葫蘆島海工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等。2012年底,在90個重點扶持的產業集群中,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群達到75個,過千億元的達到4個。
二、遼寧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及工業自動化的廣泛普及,一些特色產業集群企業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標準,特別是對于技術應用型人才及基層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業務技能要求,不僅要求其具備過硬的崗位技能,同時要求其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根據2007年遼寧省人才白皮書所公布的數據,遼寧省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例為1:8.4,技能型人才嚴重缺乏,車、鉗、銑、電等通用工種供需比例嚴重失衡,達到了1:6。
三、遼寧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遼寧省共有職業院校546所,其中中等職業學校463所,其中國家示范校39所,在校生48.4萬人。在全省建設了52所標準化職業教育中心高等職業院校83所(含辦學點),其中國家示范校7所,民辦院校11所。在校生28.8萬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為30.8%。其中獨立設置的職業院校51所,民辦高職院校11所。省本級財政職業教育專項經費由2002年的300萬增長至2011年的2.3億元,增長了近80倍,并一直持續增長。
盡管遼寧職業教育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職業教育綜合改革的大環境還有待強化。重形式輕內涵、重重規模輕質量等現象仍然存在。二是職業教育服務經濟建設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職業教育的保障體系不健全,沒有形成有效促進校企密切合作、行業指導的政策制度和專業師資培養及引入機制。
四、制約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原因
職業教育注重對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強能力人才的培養,是就業市場所趨,也是職業院校的立足之本。造成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人荒的雙重矛盾的原因包括大學生個人職業定位模糊、職業道德素養低、校企合作不緊密、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傳導機制不完善、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管理制度不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落后導致大學生從業能力低等。要解決這一瓶頸,最根本的途徑就是以就業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具有最先進崗位實踐技能,同時獲得可持續發展職業潛力。
結論:職業教育作為以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為主的教育模式,其發展趨勢和道路與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的聯系。職業教育集群化發展應該與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相協調,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要緊密結合區域內產業集群發展對人才、技術的實際需求,實現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秦瑞蓮,王旭.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及其對策[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0(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