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
摘 要:社會主義法制問題包括制度建設、法制建設和制度實行、法制實施等問題,是一套復雜的系統問題。通過閱讀《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這本書,初步了解了蘇力作為一個法學家對中國法制問題的敏銳洞察力和有價值的思考,書中提出了許多獨特的觀點和論題,本文作者試圖通過蘇力提出的一些法律問題,結合自身的學習和理解,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想法,對當前法制建設的問題做些思考。
關鍵詞:法律;道德; 社會主義法制
一、法制建設中的道德問題
(一)道德目前的現狀。正如作者在書中指出,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是出現了“道德滑坡”現象,與之相聯系的則是我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我國正在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在傳統的中國,我國社會是典型的熟人社會,道德禮治在維持社會秩序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 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 對是合式的意思。”[1]而在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陌生人社會,熟人社會的這些社會約束機制都很難再起到原有的作用,這是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打破了熟人社會的基礎,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也使得人們摒棄了舊時的禮治道德。中國社會的轉型是多方面的,包括了經濟,政治,法律和社會的轉變,這些方方面面的改變都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的社會秩序往往還不會很快建立起來,在這樣特殊的過渡期里,人們從直觀上可能會感覺到了“道德滑坡”,社會秩序的混亂。
(二)道德自身的特點。在這本書中,作者以法學家的犀利眼光指出,人們的道德實際上并沒有那么高尚,當人們面臨一些道德問題時,他們的選擇僅僅是在表面上符合道德準則,作者把這種選擇取名為道德的“機會主義”。的確,人們在作出具體的道德選擇時,考慮最多的是自身的利益,而有的時候人們基于利益的選擇又符合道德的標準,但這并不能說明人們就有很高的道德素養。當下一次面臨一些道德問題時,人們會因為利益的不同做出不同的道德選擇。這種“機會主義”表明道德對人行為約束的一些不強制性,這也就是為什么社會還需要法制來強制約束人們的行為。道德除了這種不強制的約束力,還有自身進步的“相對性”。在書中,作者列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了社會道德的“進步”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道德的“退步”。而道德的“退步”也構成了道德的“進步”。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在做理論上的相對主義辯論,而是要說明道德判斷上的多元化。作者通過論述提出了評價道德的標準,即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立場上去判斷,只有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道德價值,才能成為普世價值,并為廣大人民所接受。
(三)法制建設與道德。法制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制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可以彌補道德缺乏強制力的不足,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是法制最重要的原則,法制不僅要規范人們行為,還要通過依法治國,來規范黨和政府的行為,當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分別從立法、守法和執法方面提出了要求。但是,法制的作用也不是全方面的,由于諸多原因,在立法、守法和執法方面都會出現問題,如何處置法律尚未涉及到的情況,如何保持執法客觀公正,除了建立監督機制外,還要靠道德的力量,通過道德教育,向人們傳播普遍的價值觀,教育人們按照公認的價值觀做出價值選擇。因此,法制和道德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缺一不可。
二、法制建設中的法律移植問題
(一)法律移植的概念。法律移植為舶來語,意為本地對外來法的繼受,回顧人類法制發展史,法律移植是很普遍的現象。但是也曾經有許多學者否認法律移植的可能性,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就曾說過:“為某一國人民而制定的法律,應該是非常適合于該國的人民的;所以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竟能適合于另外一個國家的話,那只是非常湊巧的事”。[2]但是現在也有學者認為法律具有移植的可能性,“法律移植是一個將其他國家的法律,包括內容、體系及思想引入本國,與本國環境相適應的過程。法律的移植并非消極地照抄,而是可以具有主動性、原創性的。……法律的移植性是法律史發展的一個規律,法律的繼承中也必然包含法律移植的因素。
(二)法律移植中的問題。本書中,作者通過一個簡單的案例,指出了我國法律移植中出現的問題。在青海西南部,人們采用游牧的生產方式,而這種生產方式使得當地牧民意識中沒有不動產的概念,如果照搬法律條文中的不動產概念,不考慮實際情況在該地區推行相關法律,不僅會對牧民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而且也會起到相反的法律效果。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不僅要關注法律移植本身的理論問題,而且要解決是移植過程中的實踐問題,法律要想成功移植進入一個新的社會,就不僅僅是多幾個法律條款,而是要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
此外,如果僅僅研究法律移植的理論概念,就會忽略中國社會轉型的實際問題。法律移植不僅僅局限于法律條文自身,更多的涉及到中國社會的變革。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改變,因此需要新的規則、新的法律來規范社會秩序。相比舊中國,新時期我們在移植西方法律時就比較容易,這是因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使得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越來越接近西方,西方法律概念也更接近我國實際。因此,法律移植不能只關注法理概念,更應關注社會的轉型與變遷。
(三)法律移植與社會主義法制。(1)法律移植對于社會主義法制的已有價值。法律移植對于社會主義法制的已有價值,源于中國的歷史環境,幾千年以來,由于封建經濟自給自足的封閉性,中國的傳統法律在發展上更多的是靠自身的力量,很少受到與外來法律的影響。但是,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發展,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被打開,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上,中國開始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在法制建設方面,西方法制也開始通過移植進入我國。當時西方國家的法制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法制領域的主導。中國法制的相對落后和西方法制的主導地位,決定了中國必須要對西方法律進行移植。
(2)法律移植對于社會主義法制的應有價值。應有價值取決于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價值取向,比較合理的是多元價值取向,法律移植有助于這種多元取向的實現。法律移植應當采取自主而理性的方式。首先,自主的方式可以使我們理性處理移植法律和本地實際的關系,不會盲目的一味西化,摒棄本土法律。這樣既能移植西方先進的法制資源,也能繼承保留本國的法制資源。其次,國際化也是我國法制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在對西方法律移植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吸收西方國家優秀的法制資源和制度;同時在世界法制的系統中加入我國的法制資源,實現真正的國際化法。最后,自主的法律移植還要求更為理性地對待法制的本土資源,理性的對待本土法制資源,不應該固步自封、也不應全盤摒棄,而是應該學習外來資源,推動本土資源的與時俱進。
結語:改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現狀不是短時間的事,它是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一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時,它也不僅僅涉及法制這部分的工作,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立法等各部分。這些工作中最根本的是要注意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如馬克思所說:“只有毫無歷史知識的人才不知道: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并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商務印書館,1961:6
[3] 賀雪峰.新鄉土中國:轉型期鄉村社會調查筆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