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迪 李明
摘 要:本文主要是從法律角度出發,根據我國生態補償在實際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并通過對國外立法現狀的研究,深入分析我國在生態補償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待改進的地方,從而進一步提出對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問題的完善意見,以期對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關鍵詞: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完善
一、生態補償以及其法律制度內涵解析
所謂的生態補償,也就是指為了維持、增進生態環境的容量,抑制、延緩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破壞,對生態環境進行補償、恢復、綜合治理以及對在生態建設中做出貢獻者和在環境保護活動中利益損失者給予資金、技術、實物上的補償、政策上的優惠的行為。而態補償法律制度是依法律法規建立起來的、調整與生態補償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的規范制度的總和。它是環境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處于環境資源法這個部門法之中。
二、我國的生態補償實踐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生態補償措施主要有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 草) 工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和生態轉移支付等。[1]
我國生態補償立法比較分散、不系統、可操作性不強,而且沒有系統、明確的基本原則、制度設計以及相應的法律措施規定,甚至有的的規定相互之間有沖突矛盾。[2]環境資源保護法作為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律,綜合規定了有關環境問題的保護措施,但對于生態補償尚未作出規定。
三、國外在生態補償方面的立法現狀
(1)德國生態補償機制的特點主要是橫向轉移支付。所謂橫向轉移,就是通過改變地區間既得利益格局,實現地區間公共服務水平的均衡。橫向轉移支付是州際間的轉移,甚至是國家間的轉移。比如歐洲中部的易北河貫穿兩個國家,上游在捷克,中下游在德國。(2)美國對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很重視,政府承擔了大部分資金投入。為加大流域上游地區農民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積極性,還采取了水土保持補償機制,即由流域下游水土保持受益區的政府和居民向上游地區做出環境貢獻的居民進行貨幣補償。
四、建立全面有效的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1)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缺失制約我國的生態保護,對生態資源的無償使用與“搭便車”行為經濟制約不足,刺激了惡意的“掠奪性”生態資源利用;同時挫傷人們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限制了公眾對于生態建設投入的努力,直接是導致了生態利益的失衡和生態狀況的惡化。(2)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片面追求 GDP,只注重發展忽視環境保護,導致主要污染物排放過量,大大超過了環境容量,水、土壤、空氣污染加重的趨勢尚未得到遏制。因此,中國需要一個全面而有效的生態補償法律制度來約束破壞環境和浪費資源的行為。
五、對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完善意見
(一)建立生態補償法。各法律法規之間互相銜接、相互補充,但又各自獨立,各有側重。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生態補償法律體系,才能使生態補償在實踐中更好的有法可依。制定一部專門的生態補償法對生態補償進行專門的規定和多部單行的法律法規對單個生態資源的生態補償進行分別的規定,從而共同構成一個生態補償法律體系。對《環境保護法》和各自然資源法中有關生態保護的法律義務,在法律責任中應做出相應規定,并提高對破壞生態和自然資源的違法行為的處罰。
(二)充分發揮市場在補償中的作用。相對于政府直接管制的手段來說,市場從影響成本和效益入手,引導經濟當事人把對自身經濟利益的關心與對環境保護的關心統一起來,進行自主的行為選擇。在生態補償的制度化設計中引入市場補償,將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有效彌補政府補償的不足,有利于提高生態補償的整體協調性。
(三)建立多種形式的生態補償途徑??梢酝ㄟ^財政轉移支付、建立生態補償基金和重大生態保護計劃實施生態補償、運用“財政轉移支付”形式,加大國家在國家級生態功能區的投資強度,尤其要重點支持具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投資力度,盡快從根本上遏制生態退化-貧困化的惡性循環。
(四)完善生態稅制度。開征環境污染稅,擴大征收資源稅,如水資源稅、森林草場資源、野生動植物、土地等都應該包括在征收范圍之內。確定合理定額的稅率,形成統一的資源市場。避免稅率低的地區資源的過度開采。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限制資源的開采,避免積壓和浪費,使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
結語: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環境與發展的矛盾加劇,建立有效的生態補償制度,保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持續供給,不僅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緊迫需要,也是我國實現公平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國要進一步加強生態補償的基礎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將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國家生態補償機制。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 試點) 辦法.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