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

摘 要:不確定性作為外部環境特征之一,是指企業環境變化的不可預測性。不確定性環境是指由于對未來方向的未知或對環境重要信息的缺乏而產生的一種環境狀態,包括動態性和敵對性等維度。其中,動態性反映了環境中不可預測的變化率;敵對性反映了環境中競爭的激烈程度與資源的稀缺程度。
關鍵詞:不確定性環境;動態性;敵對性
一、不確定性環境的內涵
(一)企業環境。Duncan(1972)認為環境是指個體在進行決策時所考慮的各種社會因素的總體。Ducan(1972)、Wheelen和Hunger(1986)等認為企業環境的整體系統包括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兩個方面。關于內部環境,學者們認為其包括:個人、職能部門和組織整體三個層面。關于外部環境,學者們主要從環境內容和環境特征這兩個方面對其進行了研究,其中,環境內容主要針對外部環境的具體主體與領域,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科技、供應商和競爭者等;環境特征方面,學者們通常按照環境的確定性程度分為確定性環境與不確定性環境。與環境內容相比,從環境特征角度出發進行的研究,涉及的個體性差異較少,研究具有可比性與傳承性,因此,比較適合學術研究。
(二)不確定性環境。在很多管理學和經濟學的文獻中,學者們都對不確定性環境進行了系統的研究。Miles(1978)將不確定性界定為:在組織理論和策略管理中,能夠影響企業績效的組織和環境變化的不可預測性。Milliken(1987)基于感知的角度,認為不確定性是無法準確預測外部環境的一種狀態。他認為這種不確定性主要表現為三種方面:影響的不確定性、反應的不確定性和狀態的不確定性。其中,影響的不確定性是指企業無法事先預測環境變化會對企業自身產生何種影響;反應的不確定性是指無法事先預測企業面對具體問題時會采取何種反應措施,這些措施又會產生何種效果;狀態的不確定性是指企業所處的環境總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
總之,外部環境具有不確定性這個特征。不確定性是指企業環境變化的不可預測性,是由于對未來方向的未知或環境重要信息的缺乏,而無法控制未來事件、不能完全認知因果關系以及無法預測決策后果的現象。本文結合以往學者們的觀點,把不確定性環境的概念界定為:由于對未來方向的未知或對環境重要信息的缺乏而產生的一種環境狀態。
二、不確定性環境的維度
國內外學者對環境的維度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理論性與實證性研究。Duncan(1972)認為環境包括復雜性和動態性兩個維度。其中,復雜性是指環境中影響因素的多少。動態性是指環境中影響因素在一段時期內發生持續變化或者沒有發生變化的程度。當環境變化程度較高時,組織需要不斷調整運作方式來適應變化的環境;當環境變化程度較低時,組織可根據現有程序進行運作。Aldrich(1979)認為環境包括復雜性、動態性和包容性三個維度。Miller和Friesen(1982)認為環境包括動態性、難以預測性和異質性三個維度。Dess和Beard(1984)指出環境包括寬松性、復雜性和動態性三個維度,并對這三個維度進行了詳細界定。其中,寬松性是指環境中可利用資源的充裕程度或稀缺程度;復雜性是指環境因素的數量以及各因素間的差異性;動態性是指預料之中和預料之外的環境因素的變化情況。Justin(1993)也分別界定了環境的三個特性:復雜性、稀缺性、動態性。其中,復雜性是指決策時需要考慮的環境因素的數量和差異;稀缺性是指環境中企業可利用資源數量的有限性;動態性是指不斷發生變化的環境因素,包括預料到和沒有預料到的各種環境變化。Lumpkin(2001)認為環境是一種資源儲備,是信息的來源,包括敵對性和動態性兩個維度。其中,敵對性是指環境中各種資源的稀缺程度和競爭的激烈程度;動態性是指環境的變化及其對決策影響的不可預期性。Gol和Rasheed(2004)認為環境包括復雜性、寬松性和動態性三個特性。Robbins(2012)認為環境包括兩種類型:確定性環境和不確定性環境,不確定性環境又包括兩個方面:復雜程度和變化程度。復雜程度是指環境要素的數量,按其程度分為復雜環境和簡單環境;變化程度是指環境要素的變化幅度,按其程度分為穩定環境和動態環境。
國內方面,王維元(2001)贊同Duncan(1972)的兩維度觀點,也認為不確定性環境包括兩個維度:動態性和復雜性。王偉毅和李乾文(2007)認為不確定性的含義與易變性相近,異質性與復雜性相關,而適宜性或敵對性與資源的可獲得性相關。張捷(2010)認為環境包括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兩個維度。孫明海(2011)認為環境包括動態性、競爭性和異質性三個維度。金佩華(2014)以臺灣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認為環境可通過動態性和敵對性兩個維度進行測量。周榮鑫(2012)、馬馬度(2014)與金佩華(2014)的觀點一致,都認為環境包括動態性和敵對性兩個維度。
通過對不確定性環境維度的相關文獻進行整理,筆者總結了部分代表性觀點,如下表所示。
從相關文獻可以看出,Lumpkin(2001)的劃分方式得到了后續學者的普遍認可,引用程度也較高,成為之后對環境特性研究的基礎。因此,本文借鑒 Lumpkin(2001)的觀點,認為不確定性環境的特性可以通過動態性和敵對性兩個維度進行分析,進而反映環境要素的結構與變化幅度。其中,動態性反映了環境中不可預測的變化率,包括市場趨勢變化、創新變化、研發變化、顧客變化、競爭者變化和機會增長等(Miller,1983)。敵對性反映了環境中競爭的激烈程度與資源的稀缺程度,包括企業外部環境中的經營風險、競爭激勵程度、客戶忠誠度、經濟、政治或技術因素等。
結論:本文重點分析了不確定性環境的內涵及維度構成。
根據以往學者對不確定性環境維度的分析,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研究都認為動態性是不確定性環境的本質屬性,此外,敵對性維度也得到了眾多學者的認可。還有部分學者認為不確定性環境還具有復雜性、包容性、寬松性、異質性、難以預測性、稀缺性等維度。隨著企業環境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發展,不確定性環境的內涵及構成維度將隨著環境問題研究對象及研究情境的擴展而繼續演化和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Ducan R.B.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ie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2, 17(3)
[2] 王維元.臺灣海外營運環境不確定之認知與因應風險管理策略之研究[D].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3] 王偉毅,李乾文.環境不確定性與創業活動關系研究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