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說到德國,大家往往第一反應是德國人嚴謹的態度以及務實的作風。在中國,大學可能重于理論教學,注重學科知識和學生理論方面的積累。但德國的大學教育更偏向于實踐和理論的結合,而且實踐往往會占有較大的比重,所謂學以致用吧。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只是聽課、考試,而是會花去大量的時間做實驗、做項目、寫論文,教你如何學習新的知識,如何將知識運用到實踐工作中。下面我對實踐學習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詳細和大家分享。
沒有統一課表,自我規劃與管理很重要
我是在德國讀的大學,所以先重點介紹一下德國大學的情況。德國有兩類大學,一種是傳統大學,這些大學類似于中國的清華、北大、交大等,這些大學里面比較著名的有亞琛工大、慕尼黑工大、海德堡大學。
但是德國在近幾年也有一些教學方面的改革,出現了第二類學校,也就是應用科技大學。應用科技大學非常講究實踐,注重同學的實際操作能力,而且應用科技大學基本在德國每個城市都有,大多以城市命名,比如慕尼黑應用科技大學。
不同于中國傳統的統一管理模式,在德國,學校要求學生有非常高的獨立生活能力,學校往往只提供教學,不會負責學生課外的生活,你需要自己去找房子,自己解決吃飯問題。
同時,學校沒有具體的班級,具體的年級,學生要自己選擇課程,選擇自己的專業方向,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每個課程進展的模式也不一樣,可能有的課程只進展兩個小時,有的課程一上就上四個小時,有的課程可能會沖突,那如何去安排呢?那就需要建立一個個人的課程表,自己規劃自己的課程,創造自己獨立的知識體系和專業方向。
這個過程是辛苦的,但是如果想更好地適應社會,必須學會自我管理,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不到企業實習三到六個月不能畢業

德國大學對于實踐是非常注重的,分為學校實踐和社會實踐。在申請德國工業大學時,往往要求進行兩個月的工廠實習。這也看出了德國大學對于實踐經歷的重視。
在學校,學生的實驗也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不停發展,和潮流緊密結合了起來。根據不同的專業,學校要求做有意義的論文研究,和各大企業的合作也相應地提供給了學生各式各樣的論文課題,同時,德國大學也提供各種實驗平臺,保證論文的理論和實踐能夠相互結合。
社會實踐方面,在企業實習 3~6個月是應用科技大學的一個硬性要求,要求學生在企業全天工作,類似全職實習,這不僅讓學生有了一定的經濟收入,更讓他們學會了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運用自己的知識。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學生團隊的參與了。比如我自己就是在賽車團隊里的,我們有自己的項目,整個賽車的建造,需要從設計、計算方面進行電腦的模擬,軟件的研發,進而進行實體建造,如何選擇材料,選擇怎樣的材料,如何和供應商進行合作,以及怎樣獲得資金贊助……大家要合作完成整個項目。
學生團隊有很多,不僅是我們的賽車團隊,還有節能車團隊、機器人研發項目等,都可以自由參與,這也有效地鍛煉了大家的團隊合作能力。
家長也好,老師也罷,允許學生犯錯
有家長朋友在公開課前提問,怎樣的中小學學習才能提前適應德國的大學教育?我想第一項要做到的就是獨立能力的培養,在大學除了學習,往往還要處理生活中的瑣事,很煩瑣,學生必須要有自控能力,不能因為時間多了就經常去玩,以致忘了學業,最終在激烈的學業競爭中落敗。
學會如何去安排自己的時間,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讓孩子自己去犯錯,一旦他發現自己安排的時間導致他自己最后做事情出了差錯以后,他會去調整自己的時間安排。
這個能力在德國也是在中小學的時候教學生去獲得的,因為在德國的中小學可能大家覺得很輕松,上午七點鐘上學,下午兩點鐘就放學了,兩點鐘之后學生就要自己安排,有的同學會選擇參加自己的興趣課程,這些興趣課程都不是家長安排的,而是學生自己安排。他們從小就開始培養學生自己管理自己這方面生活的能力,以期更好地適應這邊的生活模式跟今后的學習模式。
總的來說,德國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集成化的社會,在這里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個體。都是自己創建自己的行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學習,所有都是靠自己。
一言以蔽之,德國學生和中國學生最大的不同,是他們熱衷創新實踐項目,從小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大學的時候又真刀真槍地比拼硬技能,難怪德國人拿走了世界一半以上的諾貝爾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