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文
美國阿波羅17號登月飛船的宇航員,曾于1972年在太空中拍攝過一張名為“藍色彈球”的地球標準像。這張照片,后來被大量科普書籍和影視作品引用,并被微信設置為啟動界面的背景。它讓我們得以領略地球家園的全貌——那是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地球上約70.8%的面積被海洋所覆蓋。

然而,早在拍下這張照片的年代,我們就已經知道,這片蔚藍正在失去它亙古以來的自然與純粹。在太平洋東部,夏威夷群島與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之間的海域,有一片正在形成中的“新大陸”。由于洋流的作用,數量巨大且難以自然降解的塑料垃圾,在這片很少有海風光顧的海域堆積成山。這樣的“塑料垃圾富集區”在世界上可能不止一處,如果不進行人工治理,而僅憑自然之力,它們很可能會存留數個世紀。
塑料垃圾帶給海洋的污染,僅僅是海洋正在遭受的環境污染問題之一。今天,機械化漁輪可以用驚人的效率捕撈各種魚類和海洋生物,以滿足世界上不斷增長的人口對海產品的需求。貨輪燃燒的油料、排放的垃圾以及油輪的每一次泄漏事故,都在侵蝕著海洋的健康。管理不善的近海養殖、工業企業的隨意排放,乃至考慮欠周的沿海工程……一次次將難以抹平的傷害帶給了海洋。并且,隨著人類活動的干擾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這種情況有加重的趨勢:環境污染、災害頻發、生態破壞,隨之進一步影響人類健康。
海洋是眾多環境污染最終的匯集之地,在相當漫長的時間里,我們都曾認為它“有容乃大”,仿佛一直在默默承受著人類的百般折磨。然而,與河流、湖泊等其他水體一樣,海洋同樣有其環境承載力的極限,孕育生命的海洋,不能也不應該成為污染物的歸宿。如果人類繼續選擇盲目或無視,海洋“母親”也會還以懲罰。除此以外,棲居于海洋中的生命和它們組成的食物網,與陸地上的種種生態環境一樣,也需要呵護。例如,提供了1/4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和食物的珊瑚礁,受全球變暖的影響正持續白化,使越來越多的魚類和其他物種失去棲息地和食物。
海洋蘊含著豐富的海水資源、化學資源、礦產資源、食物資源以及油氣資源等,為人類發展提供持續支撐。人類未來的發展,可能還有賴于這片廣闊的水體,以及其中蘊藏的資源。更何況,在海洋的深處,或許還蘊含著我們遠未了解的寶庫。
幸運的是,隨著生態環境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海洋生態環境的脆弱,以及保護工作的迫在眉睫。海洋衛星、水下機器人和仿生機器魚等屬于信息時代的技術手段,可以全方位地守望著地球上的海洋,令污染源越來越難以遁形;正在建設中的海洋生物DNA條形碼資源庫,相當于為海洋生物頒發“身份證”,以便生物學界研究海洋生物的基因組和功能基因,從而深層次地探究海洋生命的奧秘;海洋生態工程的助力,也使修復重建海洋生態系統成為可能……科技的發展,正讓人類越來越了解海洋,也擁有越來越多保護海洋生物和生態環境的手段。
在又一個“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讓我們通過這期《知識就是力量》,一起來關注海洋的健康,思考這顆藍色星球的未來,守護那一片蔚藍,共建海洋生態文明。